我们可以做出的第二个区别是指令和非指导教学(Hand,2008)。如果把它应用到道德教育中,指导性教学就意味着教师有意向学生会认为道德上是对或错的
我们可以做出的第二个区别是指令和非指导教学(Hand,2008)。如果把它应用到道德教育中,指导性教学就意味着教师有意向学生会认为道德上是对或错的观点,因为没有好的或有效的理由去反驳相反的立场。这个问题在合理的公民之间是没有争议的。在非指导性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尽可能公正地解释各种道德观,使学生能够理解。老师这样做是因为他或她对于某个特定的职位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理由。用Hand(2008)的话说,这个话题是有争议的。
宗教或非宗教组织的世界观可以用在道德教育人们如何思考道德的例子。如果是这种情况,他们将以非指令的方式进行教学。许多道德教育计划以指导的方式教导道德。关于什么是道德上的对或错的观点被传播。如果这与某种有组织的世界观相关,认为道德问题上唯有正确的信念,指导性的道德教育也成为教会宗教或非宗教组织的世界观观念的指示。这表明我们要问最后一个问题是,道德规范、宗教或非宗教组织的世界观教育有意无意地明确相关的价值观和原则,是直接或非直接的吗?
这说明了和平学校证明的例子吗?在介绍我们解释说,个人的世界观是比一个人的宗教观点和信仰更广泛的。尽管道德教育计划可以乍一看似乎避免影响宗教信仰的学生,然而,学生的个人世界观可以岌岌可危。我们的示例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我们看到平静的学校旨在影响学生的个人的世界观。如果我们想要分析是否道德教育项目旨在影响学生的个人世界观,例子也需要澄清来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是否有可能提供道德教育,而不旨在影响广泛的道德观念,从而影响学生的个人世界观? (2)该方法旨在影响广泛道德领域之外的个人世界观事项的发展? (3)与宗教或非宗教组织的世界观相关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和原则是有意或无意地直接或非直接地教导的吗?
道德理论的教育翻译
在本节中,我们将在前一节中列出的三个问题应用在一个更广泛、更普遍的教育背景中。我们将分析两个在教育中有影响力的仅限于狭隘的道德的道德理论,用他们从广泛的道德和个人世界观来解释问题。首先,我们将讨论美德伦理, 它是各种品格教育的基础,集中在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素质教育, 近年来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道德教育方法, 重点是如何在美德的基础上发展良好的道德品德(Sanderse,2013)。其次,我们将讨论康德的义务论和重点。义务论伦理学或基于规则的道德,是在道德教育中使用的,旨在传播职责和道德规则,如“不偷”和“不说谎”。
我们的分析的重点是局限于这两个道德教育理论有几个原因。首先,这两个理论代表了道德的两个维度:道义和层次(Carr,2006)。 道义规范侧重于被视为责任和义务的规则和原则。它涉及道德行为的道德方面。品德教育往往与道德的深层层面有关。它着重于道德善良,卓越和品德。人们不能被迫遵守这些标准,但可以鼓励这样做。这个维度涉及正在执行道德行为的人的道德方面(De Ruyter和Steutel,2013)。
其次,两种理论在学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品德教育”是道德教育中普遍的道德教育方式,基于对德性伦理的各种解释,道德的德育维度总是在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规则是学校生活中重要的一环,大批小孩一起度过时光。 最后,我们选择了这些理论,因为乍看之下似乎是一个理论,它不仅仅是狭隘的道德(性格教育和强调道德善良),而是一个限于狭义道德的理论(道义伦理学和 分别强调规则和义务)。
外文文献出处: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015.( 道德教育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