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实验过程 活性污泥取自市政污水厂。重铬酸钾溶液(K2Cr2O7, Merck)被添加到活性污泥系统中的模拟废水,以提供0.5 mg L-1 Cr(VI)浓度(反应器B),从第
2.2实验过程
活性污泥取自市政污水厂。重铬酸钾溶液(K2Cr2O7, Merck)被添加到活性污泥系统中的模拟废水,以提供0.5 mg L-1 Cr(VI)浓度(反应器B),从第15天开始进添加Cr(VI)的模拟废水,进水周期为24天。在第39,第61和第85天,Cr(VI)浓度分别提高到1,3,5 mg L-1。实验期结束后,不添加Cr(VI)反应器B运行12天,以便考察系统的恢复能力。此外,控制系统(反应器A)中加入5 mgL-1的Cr(VI)进行48h冲击试验,用于调查非驯化活性污泥系统中的Cr(VI)的影响。
Table 1.
Composition of wastewater solution fed to the continuous-flow pilot plants
Constituent Concentration (mg l−1)
CH3COOH 330
NH4Cl 100K2HPO4 250KH2PO4 50
Other micronutrients —a
aMicronutrients were supplied using tap water as diluent.
2.3分析方法
每两天进行的进、出水COD(溶解的,总CODdis,CODtot),悬浮物,和混合液悬浮固体的分析,根据标准方法[15]通过0.45μm孔径的玻璃纤维过滤器(用Whatman GF/C)过滤后,得到的悬浮物的样品。氨氮、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取决于过滤流入和流出样品的测定浓度(微孔滤膜,0.45μm孔径)。铵离子是由碘量法来测定,而硝酸盐和磷酸盐通过离子色谱法测定。溶解氧(DO),分别在两个系统中每天测量温度和pH值。使用测定DO和温度的WTW OXI 96便携式仪器,同时用Crison micro pH2001测定pH值。
污泥体积指数(SVI)和沉降速度根据标准方法在1L量筒中测定。采用Mastersizer E粒度分布仪(Malvern)测定活性污泥絮体大小分布。这种仪器采用光散射和体积给出的频率的数据[16]。使用莱卡显微镜用来研究活性污泥絮凝物的形态、高等微生物的存在和丝状微生物的丰度。根据Jenkins等人的分析来研究活性污泥样品的丝状微生物的鉴定方法[17]。
3结果与讨论
3.1启动程序
在实验的开始也就是在第14天,这两个系统在不含Cr(VI)的前提下利用模拟基质积累生物量,在这两个试验反应器获得的各种参数类似。特别是溶解的COD的去除率大于96%,氨氮的去除率再93%以上,所述SVI值介于60和65 mL g-1之间,曝气池中絮凝物的尺寸分布相似,丝状微生物的丰度为1.5和2 [17]之间,并观察到微生物具有相同的属。为了研究Cr(VI)连续冲击对活性污泥工艺的影响,在第15天,Cr(VI)开始添加到到实验系统(B反应器),浓度为0.5 mgL-1。在第39天,Cr(VI)增加至1 mg L-1,在第61天至3 mgL-1,并在第85天至5 mg L-1。
3.2 Cr(VI)对硝化作用的影响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在不添加Cr(VI)的控制系统中,几乎所有的NH4+-N被硝化作用去除(A反应器,平均氨氮去除率96.7%,具有的标准偏差为1.6%)。相反,添加0.5 mgL-1Cr(VI)到反应器中显著影响了硝化过程。例如,B反应器在第25和第37天,氨氮去除率分别为(图1)减少到74%和45%。Cr(VI)的浓度提升至1和3 mg L-1则进一步增加抑制硝化过程。最后,5 mg L-1的Cr(VI)的添加导致氨氮去除速率的进一步下降到小于30%(图1)。一旦停止Cr(VI)添加到B反应器(109天),系统便开始恢复。停止添加Cr(VI)的12天,氨氮去除率从30%(109天)提高到57%(120天),这表明从Cr(VI)的毒性系统恢复是一个相当慢的过程。
图.1活性污泥处理厂的氨氮去除率A(对照组)和B(实验),实验期间。
为了探讨急性Cr(VI)的毒性,对从未添加任何铬的控制系统进行48h 5 mg L-1的Cr(VI)的冲击试验(117天,118天)。氨氮去除率减少到45%以下(图1)。
硝化过程的抑制也被定义为硝化速率,在不同的操作阶段进行评价。在20℃时,假设所需的细胞生长(Nsynthesis)的氮氮作为NH4+-N被获得,并且是总进水氮的约15%的确定的(NH4+-N influent)平均硝化速率数值[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