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多数国家已不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调宏观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大多数国家已经采用零准备金制度。
本文利用近十年国内外针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的研究文献,归纳总结了各学者研究结论。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针对相关数据处理做一些改良,实证分析近些年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
(一)西方学者认可该政策的有效性
西方大多数国家已不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调宏观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大多数国家已经采用零准备金制度。Fedman(1988)[1]年指出存款准备金率对准备金的数额以及货币政策工具有相当显著的影响效果,以反对央行过度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同时,他还指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具有不统一性。对于规模小的银行,小幅度的调存款准备金率都可造成破产风险,而且,中央银行也很难通过调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货币供应量。Weiner.Stuart(1992)[2]年对近十年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使用进行研究,发现当把货币供应量当作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时,在短期内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可以有效控制货币供给,其政策效果十分明显。弗雷德里克·米什金在《货币金融学》(2006)[3]提出,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会给超额准备金比较低足的商业银行带来压力,因此中央银行通过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会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出现问题。因此他建议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不应被经常使用。
(二)国内研究对其有效性持不同观点
1.支持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用
谢平(2004)[4]对中国1998-200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显示短期内货币供应量变化对经济水平增长有关联。李贵安(2008)[7]说明:随着我国快速增长的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为实现货币供应量变化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是有效的,然而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被上调到一定高度之后,中央银行用它来调节流动性的效应就会减弱。马德功,韩喜昆(2017)[10]基于2008-2016年货币政策实证研究:变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影响较大,最终目标更多是实现经济增长,但同时它并没有很好的处理好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积极性财政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预期效果。
2.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持消极态度
黄诗城(2005)[5]提出:要想避免被动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宏观经济,长期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这种措施是不合理的,需要尽快建立我国市场调节机制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裴平(2005)[6]创造了”迷失货币”理论:为什么中央银行通过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节货币供应量不能很有效的作用于最终目标,如国民生产总值(GDP)和物价水平(CPI),主要来源于两个原因:弱有效的金融市场和信息不对称使得央行货币政策难以准确传达给金融市场。王立勇,张良贵(2011) [8]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研究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使用缺乏预期性,同时在我国宏观调控效果的改善的背景下有说明了说明货币政策的效果低下。朱恩涛、姚珂(2015)[9]对2008—2012年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从长期上看,这四者之间有稳定的关系,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中央银行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没有达到很好的货币政策效果,因为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后虽然在短期内效果显著但之后又失效。
国内外学者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研究结果显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于金融市场的存在一定影响效果。央行在面对经济过热时应该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与其他货币政策结合运用,从而加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运用效果。但是,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欠佳,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能显著的影响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化及货币供应量的大小。本文参考现有的研究成果,先介绍我国各阶段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过程,从2008-2014年各阶段归纳分析我国频繁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原因,再采用实证研究分析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同时本文实证研究时将GDP数据先剔除物价影响,同时相关数据通过X-12进行季度调整,然后又将所有数据取对数的处理使得数据在模型分析中准确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