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纹枯病菌对氟唑环菌胺和苯并烯氟菌唑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及抗药性风险评估(2)

小麦纹枯病是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该病主要为害小麦的茎杆基部,可造成植株倒伏、枯死及白穗,影响小麦有效穗 数及千


小麦纹枯病是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该病主要为害小麦的茎杆基部,可造成植株倒伏、枯死及白穗,影响小麦有效穗 数及千粒重,对产量影响较大[3]。我国小麦纹枯病以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陕西、贵州、湖北及四川等省麦区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病田病株率根据其严重程度从10%~80%不等。严重的造成减产5%~40%不等,且发病越早,病级越高,损失越重[4]。目前生产上小麦纹枯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防治,防治选用的药剂以三唑类和井冈霉素为主,防治方法主要有拌种和喷洒[5]。近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内吸性杀菌剂的和同类药剂,使小麦纹枯病菌对常用的一些杀菌剂敏感性降低,或产生抗药性,化学防治效果下降[6] 。

氟唑环菌胺是先正达公司开发的一种种子处理杀菌剂,是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作用机理独特,能抑制线粒体的产能。此类杀菌剂影响病原菌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系统,阻碍其能量的代谢,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导致其死亡。对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上的丝黑穗病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该药剂低毒,用作种衣剂可有效防治土传病害 [7]。

苯并烯氟菌唑是由由正达公司开发的琥珀酸脱氢酶(SDHI)抑制剂。该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小麦、玉米和特种作物等多种作物的主要病害,对小麦叶枯病、花生黑斑病、小麦全蚀病及小麦基腐病防治效果优异,对小麦白粉病、玉米小斑病及灰霉病有特效。其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三唑类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可以和多种杀菌剂复配使用[8]。

1  材料与方法

1.1药剂及试剂

98%氟唑环菌胺原药和99%苯并烯氟菌唑原药均由先正达公司提供。将两种原药分别预溶于甲醇中,均配成 1 × 104μg/mL 的母液,于 4 ℃ 冰箱中保存。无水葡萄糖为分析纯,琼脂粉为生物技术级。

1.2供试菌株

于2016年先后在江苏省南京、扬州、淮安和盐城四个地区,在未使用过氟唑环菌胺和苯并烯氟菌唑药物的品种试验区域采集标样。选取发病典型的水稻、小麦植株,。去除根部及茎秆上部,剥去叶鞘,保留茎秆基部具有典型云纹状病斑的茎段。室内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菌,获得水稻纹枯病菌107株、小麦纹枯病菌的菌株若干株,经鉴定均为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将供试菌株分别转入PDA 斜面,小麦纹枯菌在4℃恒温保存备用,水稻纹枯菌在常温下保存备用。

1.3供试培养基

PDA培养基:200g马铃薯、20g无水葡萄糖、16g琼脂粉、用水定容至1L。

1.4病原菌对两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9]。将供试菌株在 PDA 平板上于 25 ℃下培养,水稻纹枯菌培养2d,小麦纹枯菌培养6~7d。在菌落生长的边缘打取直径5mm的菌饼,菌丝面朝上接入含氟唑环菌胺分别为0.00098、0.0039、0.015625、0.0625、0.25及1 μg/mL,含苯并烯氟菌唑0.015625、0.03125、0.0625、0.125、0.25及0.5μg/mL系列质量浓度的 PDA 平板上。每皿接种1个菌饼,每处理重复 3 次,以不含药剂 PDA 平板上接种的菌饼作对照。25 ℃下培养,水稻纹枯菌培养30h,小麦纹枯菌培养7d。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 (mm),计算各浓度处理下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 (%)。

菌丝生长抑制率的计算方法:

  抑制率/% = [( 对照菌落直径 - 处理菌落直径) /( 对照菌落直径 - 菌饼直径) ]× 100

  利用 DPS 软件分别计算氟唑环菌胺和苯并烯氟菌唑药物对水稻纹枯病菌和小麦纹枯病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在敏感性范围内,以 EC50值为依据,根据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建立稻、麦纹枯病菌对氟唑环菌胺和苯并烯氟菌唑敏感性基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