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结果分析(2)

Keyword: soil-transmitted nematode; monitoring results analysis; infection rate; elimination strategy; 目 录 1 引言5 2 研究对象和方法6 2.1 研究对象6 2.2 测量工具6 2.3 调查过程6


Keyword: soil-transmitted nematode; monitoring results analysis; infection rate; elimination strategy;

目     录

1 引言 5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6

2.1 研究对象 6

2.2 测量工具 6

2.3 调查过程 6

2.4 质量控制 6

2.4.1调查前质量控制 6

2.4.2调查中质量控制 6

2.4.3调查后质量控制 6

2.5 统计分析 6

3 结 果 7

3.1 2009年-2015年杭州市土源性线虫感染基本情况描述 7

3.2 2009年杭州市以区域划分的各个区县监测地点的感染情况 8

3.3 2011年-2015年间杭州市监测区县阳性感染者特征描述 9

3.4 2009年调查前后监测区县感染情况前后变化情况 10

4 讨 论 11

4.1 2009年杭州市以区域划分的各个区县监测地点的感染情况分析 11

4.2 2010年-2015年杭州市重点监测区县感染者特征分析 11

4.3 2009年调查后的重点监测区县感染情况前后变化分析 11

5 结 论 12

6 建 议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引言

土源性线虫是指不需要中间宿主的虫卵或幼虫在外界(主要指土壤)发育到感染期后,人通过接触环境中的虫卵或幼虫,主要包括蛔虫、鞭虫、钩虫、蛲虫。其中蛲虫虫卵不需在土壤中发育,但其生活史与其余集中相似,而且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相同或相近,故蛲虫也归于土源性线虫。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而言,土源性线虫病作为一种地方病,受当地社会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1],土源性线虫病曾经在我国严重流行,尤其在卫生状况及文化水平低的农村地区,[2]国外研究表明,不良的卫生条件增高了经皮肤进入的土源性线虫患病风险以及未经无害化处理水供应增高经消化道感染土源性线虫风险,蛔虫,鞭虫为主要的经消化道途径感染的虫种。[7-8]

2005年原卫生部进行的重要寄生虫现况调查显示,全国的土源性线虫的感染率高达19.56%,推算感染人数达1.29亿,表明我国土源性线虫感染仍处于较高水平,且是全球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3]-[4]尽管土源性线虫病并非法定传染病,鉴于其分布广泛、感染人数众多,原卫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6年将其纳入了全国重点传染病和病媒生物监测体系。[5]根据2005年原卫生部公布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在感染率>20%的高度流行区设立10个监测点(一类监测点),包括海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重庆、福建、湖北、江西和云南;在感染率为5%一20%的中度流行区设立7个监测点(二类监测点),包括安徽、广东、山东、甘肃、青海、河南和江苏;在感染率<5%的低度流行区设立5个监测点(三类监测点),包括黑龙江、上海、河北、山西和北京。[6]

土源性线虫病是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同时国际上也公认,土源性线虫病控制状况是评定一个地区文明程度、卫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土源性线虫病曾是严重危害杭州市居民健康重要的寄生虫病。1988年杭州市的第一次人体寄生虫调查显示,杭州市的土源性线虫处于高度流行状态,杭州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协调各个部门开展一系列工作,环境的整改包括农村改水、改厕,对于个体而言,对感染者首先进行驱虫治疗,通过适当健康教育,杭州市的土源性线虫的感染率逐年下降,取得一定成效。杭州市历来十分重视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土源性线虫作为寄生虫防治工作的重点,政府把改水和厕所无害化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部分,每年各级政府的公共卫生考核也把改水改厕同列入重点的考核内容。土源性线虫病曾在杭州市严重流行,并对全市群众健康造成很大危害。1988-1998年十年间,杭州市在农村地区开展改水改厕、改造环境“二管五改”工作,采用全市中小学生普服驱虫药物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杭州市第二次人体寄生虫调查,总感染率下降至1998年17.64%;1999-2004年,在改水改厕基础上又采取集中粪便无害化处理,使用无害肥,有效阻断农民土源性线虫再感染途径。另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健康保护意识也不断提升,在查出寄生虫感染后,能及时主动服药,总感染率下降至2004年6.53%。2005年以后,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环境卫生设施、医疗卫生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程度提高,使居民感染率进一步下降。[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