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一生之中的出现异常重要作用的行为为幼儿亲社会行为,而学者过去常常侧重于阐述在幼儿园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教师如何加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现状
1、父母教养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左占伟(2003)提出家庭教养方式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以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与儿童的情感表现为主。王丽、傅金芝(2005)提到,父母教养方式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在子女人格形成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为幼儿建立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父母亲应当多对孩子施加正性、积极的情感,避免负性情感的暴露出现,促进幼儿的人格健康发育。
刘文,杨丽珠(2004)强调后天因素中家长的教养方式的作用,并且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提出,儿童之所以能在特定情景中表现出利他行为是因为他们早在先前类似的情景中学会应当如何去做。陈云娟(2013)指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父母的支持幼儿、鼓励幼儿并积极参与幼儿生活可以促进儿童自我概念和社会性的形成、认知的积极发展。他们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的重要性,让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地沟通,以加强幼儿发展全程教育的可能性,最后得出“亲子教育”目标是爱护幼儿身心健康,培养幼儿早期性格,开发幼儿潜能及培养各种能力习惯。
2、隔代教养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现如今,有不少祖父母以不同参与力度参与到家庭教育之中,以祖父母为主要教养者的隔代教养又分成不完全隔代教养与完全隔代教养两类。不完全性隔代教养是指老人承担大部分的教养责任,但是父母与老人同时参与对幼儿生活中各种类型的教养;完全隔代教养是指父母由于些特殊原因而不能长期对幼儿旅行教育职责的情况下,完全由老人教承担教养的职责。
陈晓姿(2017)指出隔代教养方式有着自身很多的优势:比如,祖辈父母更加富有耐心、爱心,对孙辈更为宽容;同时祖辈父母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抚养子女的丰富经验,这使得他们可以较为自如地应对孙辈在生活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也可以在教育上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对接。
王玲凤指出, 隔代教养的理解接受和鼓励独立是良好的教养方式,,能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是祖辈教养缺少对幼儿取得成就和追求独立的鼓励,呈现的更多是过渡保护、担心和对于某些行为的限制这样不良的教养方式,而这样不良的教育方式会降低当代幼儿的心理健康的水平。
李洪曾(2005)提到,祖辈具有慈幼之性,认为“再苦不能苦了孩子”, 对自己的孙子孙女重情感轻理智,容易造成过分的溺爱、迁就和过度的保护,甚至会出现不应出现的的替代行为。
3、操作性名词定义
3.1 隔代教养
广义上指现代的祖父母由于现代的一些年轻家长因为工作繁忙、离婚等原因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同时参与第三代幼儿的教育、生活等全部责任。狭义上指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负责的幼儿平时的生活和管教的社会现象。隔代教养又分为两类,包括完全隔代教养和不完全隔代教养。
3.2 父母教养
父母对于孩子而言,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养是指在幼儿平时的生活、教育中,由父母对子女实行抚养与教育的活动与现象,是父母双方在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言语表达等方面的集合,作用于孩子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由父母对子女的生活与教育而做出的教养行为引起这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若在与孩子生活的情况下,以父母亲自教育为主要教育并承担大部分教养责任的方式。
3.3 亲社会行为
在研究人的社会性时,发展心理学对社会行为含义作了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划分。发展心理学上亲社会行为的意义是对行动者无明显益处,但对接受者有益的那些行为。而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包括帮助、分享、合作、轮流、安慰、关心等等,是指幼儿在受到家长、教师、小朋友以及其他社会成员接受和鼓励的行为下自觉遵从社会、幼儿园等规则,与社会成员友爱相处的社会规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