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农民工满意度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在工作满意度的定义上尚未达成统一意见。在一些关键概念上不同的学者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
(一) 国外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
最早将员工工作满意度概念化的是美国学者Hoppock。在他的研究中,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被定义为员工在面对环境因素时心理和生理两方面产生的一种综合满足感受[ ]。目前,大多数国外研究给出的工作满意度的定义都涵盖了员工对工作的情感感受。工作满意度不是仅由员工的工作量决定的,Taber和Alliger发现,当一个美国教育机构的员工评价他们在自己的角色中分担个人任务的多少时,他们的评分与工作本身的满意度以及与全球工作满意度相关。Taber和Alliger还发现其他因素例如工作所需的集中程度,监督水平和任务重要性都不会影响满意度。这项研究表明,工作任务的享受程度与工作满意度是正相关的关系。此外,工作成果达到或超过预期的程度可能决定了工作满意度水平。
Vroom 认为组织、晋升、工作内容、企业管理、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及同事关系七个因素构成了工作满意度的指标[ ]。Amold和feldman指出,工作满意度的结构因素主要由工作本身的特质,上司,劳动报酬,升迁,工作的物理环境,以及员工团体组成[ ]。Spector认为员工满意度是与工作相关的员工对工作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其主要因素包括工作的安全度、薪酬待遇、工作晋升、监督、对其所做工作的评价是否公正等因素,个体之间的的差异会造成员工满意度的不同[ ]。Robbins的相关研究表明决定工作满意度的五个因子分别为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合理的工作报酬、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同事关系、以及人格与工作的匹配[ ]。
(二) 国内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
我国国内对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相较于西方来说起步晚,但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1978年徐联仓发表了以职工工作满意度为主题的调查报告,首创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民意调查。俞文钊(1996)将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归纳为个人因素,领导水平,工作特性,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工作报酬,以及与同事关系[ ]。卢嘉、时勘在其研究中表明对工作满意度的评价应从五个方面着手即企业形象(管理制度、客户服务、质量管理、参与管理)、领导(管理者、工作认可)、工作回报(报酬、福利、培训与发展、工作环境)、工作协作(同事、沟通、尊重)、工作本身(工作胜任感、成就感、安全感[ ]。冉斌(2002)提出工作满意度具体包括对工作回报,工作环境,工作群体,以及企业管理,企业经营这几个方面的满意程度。薛万东(2007)提取出5个影响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任务和角色、员工的经济回报、员工个人在工作中的发展和成长、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公司的因素[ ]。陈鸿(2001)对农民工的深入调查研究显示: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工作时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购房,等因素对农民工就业满意度具有重大影响[ ]。刘辉(2007)认为企业应该改善其管理理念,从满足农民工基本需求入手以期获得良好的经营绩效[ ]。孙永正(2006)在其研究时发现民营企业中的农民工在同事关系和领导认可方面的满意度要高于在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和伙食安排上的满意度[ ]。程名望,史清华相关研究发现,现阶段,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地区农民工就业的满意程度,总体上来看物质因素的影响力更为显著[ ]。
通过对农民工满意度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在工作满意度的定义上尚未达成统一意见。在一些关键概念上不同的学者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作满意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此同时,国内学界在研究方法上多是采用西式量表式研究,但在国外这些方法只是为研究公司职工而服务的,在设计之初并未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且近年来国外涉及中国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模型并未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也使得一些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