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缺陷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各界学者开始全面分析上市公司内控缺陷披露中的不足,并且提出改善措施和指导意见。这推动了国内上市企业内控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健全的发展。


(一)国外文献综述

1、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及分类

2007年,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ACAOB)详细介绍了《审计准则第第五号》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解释。其旨在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管理,。根据内部控制缺陷的性质不同,主要有两大类:缺陷和实质性漏洞。

Hogan(2008)等人在其发表的文章中提出,内部控制缺陷可以根据其影响作用的大小,将其划分为重大缺陷和非重大缺陷两种。

Doyle(2007)为代表的研究小组,将重大缺陷分为:一般性、特殊性以及人为性这三个层面。

Bead and GrHAM(2011)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两类:一是会计控制的内部控制缺陷。一个是公司层面的内部缺陷。

Klamm等人(2012)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三类:一类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公司级缺陷、两类与信息技术无关的公司级缺陷和三种类型的会计账目缺陷。由此可见,现行内部控制缺陷主要是按其角色分类的。

2、 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

债务成本较高(基姆等人,2011),股权成本较高( AsbBo- SkaFiess等人,2009),不及时的信息( IMPULK ET,2012),辞职率较高(王氏,2010),股票具有显着的内部控制缺陷(冯等人,2015)。同时,对于市场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会起到负面作用(2008;Hammersley et al.,2008)等。

(二)国内文献综述

1、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

我国学者陈武朝(2012)提出,现阶段内现行法规体系中并未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明确的定义,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识程度不够全面,容易导致操纵财务报告的情况出现。

鲁清仿(2009)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内控理论成果进行分析,以国内市场为背景,提出了公司内部控制重缺陷的评价指标。

单华军(2010)对深交所上市公司内控披露报告进行深入分析,对其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了分类与归纳,目前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内控缺陷包括:员工培养、内部审计、职能权限细分等几个层面。

2、 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

刘亚莉等(2011)认为,当前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程度与公司内部治理密切相关,即内部治理质量将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整体程度。

李宇红(2010)通过样本公司分析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漏洞。企业的规模大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程度成负相关。

胡志颖(2011)与其他研究学者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其发表文献中强调了公司组织矿机、管理者职能权限等对内控缺陷披露程度的重要作用。

3、 内部控制缺陷的经济后果

由于国内对内控缺陷披露的研究时间较短,不过这对投资决策制定,公司管理及审计水平的提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董望(2011)与其研究小组发现,通过构建合理的内控机制,能够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提高融资优势,提高投资者信心,最重获得市场的肯定与认可。

张然(2012)在其文章中曾假设其他条件基本相同,上市公司对内控机制的评估与披露,可以使其融资成本降低;并且内控机制的完善程度与其资本成本成负相关

(三)总体评价

各界学者开始全面分析上市公司内控缺陷披露中的不足,并且提出改善措施和指导意见。这推动了国内上市企业内控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健全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相关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如今已经取得非常显着的效果。虽然国内针对企业内部控制披露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但是通过对其他国家各种相关文献的研究,也使我国的内部控制缺陷研究体系也日渐完善。总体上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有关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相关研究也越加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