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了一些国内外的研究和大量的问卷调查后,我觉得今后专业与就业不匹配方面的课题可以从在学生报考专业时盲目报考、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盲目追求综合性、缺少专业的就业指
(一)国外研究现状·
Abe1 认为相比于小城市来说,类似北上广深的大城市的就业对口率会更高一些,因为这些城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劳动者可选择的行业、职位多,因此相对于选择跨专业就业,对口就业能够体现更多的专业优势。
Robst 认为是高等教育体制内的东西造成了就业对口率低的原因,他认为目前的教育体制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所教授的专业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即时能够找到对口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大量的时间重新学习新的知识。
(二)国内研究现状
刘扬 在《大学专业与工作匹配研究: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分析》中认为:认为:高等教育作为劳动力的供给方,在专业课程设计,学生的培养方向上受到体制的约束,其对市场的敏感度不够,无法实现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完美对接,造成了目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知识性失业。导致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面对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大学生会选择放弃对口专业,转而选择要求低,缺口大的非对口专业,因此就造成了就业对口率低的情况。
杨娜 在《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调查研究》中认为:大学生在就业中的自我认知和就业观念存在问题,一方面,在其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现实市场中市场推广并能准确把握,不能为自己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该专业专业性弱,可替代性强,使得他们在毕业时会选择其他行业,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性。 另一方面, 当前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分关注薪资和福利待遇, 这样的就业观念使得学生错过了不少就业机会。
田琼 在《中国新型剩余劳动力现状研究——关于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匹配的问题》中认为:为了实现高等教育普遍化的目标,国家大量增加了那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增加大学毕业生人数、资源投入较少、专业性不是特别强的专业,例如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然而那些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比如医学,化工,计算机,材料等专业,学生入学数量增长相对于文科却不大。 在总增长量一定的情况下,跨专业就业成本不大的专业的增多造成总体的就业对口率下降。并且,高等教育内部的运行编制对市场变化不敏感,会造成知识性失业。
代懋,王子成 在《中国大学生就业匹配质量研究》中认为: 由于企业追求提高职工学历结构, 使得基层管理人员、生产或者服务一线工人中受教育水平普遍超过岗位需要的水平, 印证了教育的信号与筛选功能; 另一方面, 由于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供给不断增加, 加之民办学校中专业技术类毕业生的供给也相应增多, 使得部分技术岗位的专业人员出现教育过度。 实际上, 与专业匹配和能力匹配相比, 教育匹配更多是受到宏观因素的影响, 如国家整体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和经济环境等。 教育扩招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过度教育,人力资源的浪费其实是由于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人力资本浪费的背后是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越来越多的隐形“知识型失业”导致教育资源浪费, 劳动者实际收入降低, 生产率降低, 最终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分配结构和教育体制可以改善现有的教育过度的状况。
(三)文献综述(发展趋势)
以上多数课题对于专业与就业匹配方面的研究多是宏观层次上,第一、大城市拥有更多的就业资源,可以吸收更多专业学生进行对口的工作。第二、高校教育体制更新缓慢。第三、高校扩招导致技术和知识发生通货膨胀,造成知识性失业,高学历人才从事着原本较低学历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通过不断的向下排挤,使得很多人无法找到对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