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私人信贷作为实证测度指标,检验了在非洲一些国家中农村金融发展对于改善贫困状况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发展对贫困的减少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作用结果
对于本文的研究对象,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还并不是很完善,但也已经有了相当的参考借鉴价值。为了更好的研究这一话题,本节首先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简要分析,以此作为本文的研究启示。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一些学者的观点是农村金融的发展对贫困现状的改善起到积极的影响。胡金焱(2008)认为发展良好的金融体系可以有效地利用社会储蓄,来改善资源分配现状,并且可以加速技术变革,最终引起经济增长,提高穷人的收人水平[2]。郑长德(2007) 也认为致力于农村金融的发展是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减少贫困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3]。
还有学者的观点表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贫困发生率的降低不一定有抑制作用,甚至有可能产生负效应。刘洁(2008)指出,由于我国的城市偏向较为明显,以至于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比较普遍[4]。谭燕之(2009)指出,农户的收入总会以相关金融机构为中介,特别是一些正规金融机构流向城市,而没有用于发展农村经济,这让我国农村金融的供求出现了一定的不协调现象[5]。杨俊等(2008)认为,由于存在不平等的信贷分配,农村金融的发展在给经济带来增长的同时,并不一定会使穷人得到好处[6]。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农村金融的发展首先会恶化穷人的收人,到一定时期后才会改善穷人的收入。龙海明、柳沙玲(2008)指出,与贫困地区紧密相连的一个词通常是低金融发展水平,这会令贫困地区的人们更易进入贫困陷阱;而经济增长具有滞后效应,因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向影响金融系统的平稳发展。一旦经济增长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其就能够支持更高发展水平的金融体系,同时金融体系的完善通常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反哺效果,并且会使经济更快的发展[7]。
同样,一些学者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单一。其在不同地区的减贫效果差别很大,如伍艳(2012)实证研究表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贫困人口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向关系,其在东部地区对于贫困的抑制作用最大,中部地区的相对减贫效果较差[1]。其长短期的影响也有差别,孙珊珊(2011)的实证结果得出:从长期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对贫困发生率、深度及强度等指标产生反向作用。但从短期来看,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却并没有对这些指标表现出显著影响[8]。其减贫效果还会受到门槛值的影响,傅鹏等(2016)等研究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非线性关系。这种关系表明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生不同的减贫效应,不管是从全国还是省域分析,都会存在一个门槛值[9]。其绝对减贫和相对减贫效果不同,刘志远(2012)研究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整体减困效果较明显,但金融发展大多是通过调节收入分配来达到减贫的效果,由于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农村GDP占比明显处于下降趋势,说明农村金融的发展尽管十分迅速,但并没能带来农村经济带来相对于城镇经济更快的发展,反而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起到加深农村相对贫困的效果[10]。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国外同样也有学者认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减贫。Burgess(2005)选取了印度农村相关金融机构20年的数据,分析研究如果穷人直接进行金融相关活动将会怎样产生怎样的减贫效果。最终得到结论:银行机构在农村设立的数量与贫困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负向关系[11]。Geda等(200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减贫具有直接的影响[12]。Dollar (2002)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贫困水平之间的关系,发现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涓滴效应”使得穷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减少贫困[13]。Jalilian(2005)首先根据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的关系来分析,发现两者之间表现出相互促进的影响关系[14]。在次基础上,学者Beck(2007)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贫困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且发现前者能让穷人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从而减少贫困[15]。其利用58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金融发展对于缩小收入差距有正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