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学者对于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研究的现状、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和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等方面。
1、国外研究综述
早期人力资本思想。人力资本思想最早由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提出,他在《理想国》中阐述了教育和训练的经济价值,之后亚里士多德也强调了教育的重大价值和作用。但是不足在于他们仍然将教育视为消费品,关于它的经济作用却不加重视。重农学派创始人弗朗斯瓦· 魁奈是最早研究人的素质的经济学家,他的重要论述“构成国家财富的是人”,是早期人力资本思想的萌芽。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是劳动价值论的奠基人,他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1]。西方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 Smith)第一次把人力看作是一种资本,并进一步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思想,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曾指出,“工人增进的熟练程度,可以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的固定资本,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2],这种思想基本接近现代人力资本思想的核心。亚当·斯密之后,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劳动价值学说,并且指出除了人的劳动而不能创造价值,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来源[3]。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Say)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指出只有人才,而且是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在生产过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约翰·穆勒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各自的研究中都提到了人力资本思想。但是,在这一时期,理论界依旧只是把人力资本看作固定资本,他们一定程度上承认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效应,但同时反对进行定量研究以及将这种研究结果运用到生产过程中去。不可否认,这些经济学家关于人力资本的阐述开创了早期人力资本学派,为近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到了近现代(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工人的生产技术、知识水平等对生产过程的重要作用。1906年,美国数理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在《资本的性质和收入》一书中首次明确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人力资本纳入经济学的范畴。1958年,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斯在他的著作《丰裕的社会》中提出,现代经济活动的进行离不开受过训练的人,坚持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4]。如果只注重物质资本投资,虽然也可使产量增加,但这远不及人力资本投资所产生的效益。在经济增长领域,真正构建起人力资本理论框架的是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他在1960年出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相关理论,这标志着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他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医疗卫生、在职人员培训、学校教育、个人和家庭进行迁移的开支和成人教育计划等几方面[5]。舒尔茨也因为在人力资本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获得197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他缺乏在微观层面对人力资本进行定量研究以论证他的理论。之后1958年,雅各布·明赛尔从微观角度出发,建立了测算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模型,证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对个人收入水平的正向影响。舒尔茨和明塞尔虽然构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但仍然较为抽象化和系统化。加里·贝克尔(Garys Becker)继续深入研究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也因此获得了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将人力资本投资界定为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能影响未来货币和物质增加的一切活动[6]。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人在这一时期对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及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进行了全面解释,但是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诸多因素缺乏具体化和数量化的研究,也没有建立起一个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经济增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