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文学性探析(2)

对于《三国演义》,史学界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书中多有虚假不实之处。譬如第五回中的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历史学者经过考证得出结论,历史上斩华


对于《三国演义》,史学界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书中多有虚假不实之处。譬如第五回中的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历史学者经过考证得出结论,历史上斩华雄的并非关羽而是孙坚。诸葛亮巧设空城计,经过考证,设空城计的其实是曹操手下文聘。如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三国志》中:“由是先主遂亮,凡三往,乃见。”[ ]但是在《三国演义》却整整用了一回的篇幅演绎成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文学界却对《三国演义》的评价颇高,因为历史学者们所关注的是《三国演义》的历史价值,还原历史过程中的作用;而文学家们所关注的是书中的文学特色,注重小说叙述历史故事的方法,突出小说主题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小说中所富有情感态度极其感染力。“小说成就的大小也不在于它是否有所根据和根据之多少,而在于作者对所据素材、题材、本事的处理是否具有独创性”。[ ]而《三国演义》恰恰因其突出表现于历史的人与事的生动讲述和作者对所据素材的独创性处理,以强烈的拥刘反曹态度倾向和天道轮回的世界观为指导,对战争过程的精彩描述,对人物性格生动刻画,和对各个军事集团之间斗智的权谋之术描写等,让人读起来妙趣横生。

(二)《三国演义》的历史性

虽然《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但是并不是说它就要与历史就彻底割裂开来,它“三分假七分真”,是以真实历史故事为依据,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大都出于真实而并非杜撰。要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来源,就必须要弄清楚它的写作背景。

《三国演义》,又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从名字我们可以看出,《三国志》是《三国演义》的主要素材来源。《三国志》是西晋时期历史学家陈寿对三国时代的历史加以整合所著的史书,被列入二十四史,在史学界具有很高的评价,书中取材慎重,文笔精简,但由于它是正史,让人读起来会有一些难度,也少了一些乐趣。在后世传播过程中不断被人们加工和演义,在宋代逐渐有上舞台。《三分事略》“虽然叙事简率,但三国的故事的始末已粗具梗概。”[ ]元杂剧中也常常借用三国的故事来编剧。到了元末明初时期,罗贯中以《三国志》为蓝本,融合了民间历代传说和元明之际动乱的时代背景以及自身经历,编著了《三国演义》一书。虽然书中的故事与《三国志》已经大不相同,但是毕竟是在其基础上进行艺术构思,书中不仅包含了真实的历史,更多的是作者在整理三国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自我理解的三国历史事件构造。于是,《三国演义》就具有了历史的真实与历史理解的真实,他们是一个整体的存在。所以说,《三国演义》虽然不完全是真实的历史,但胜似历史,是对战乱时代历史的总结和升华,为人类历史演进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三)《三国演义》的通俗性

《三国演义》在文学上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其原因还在于小说通俗易懂,世代流传于民间艺人。在戏剧中有定军山、收姜维等,在评书中也受到了著名评书艺人们的关注和塑造,诸如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故事。还塑造了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赵云以及周瑜等一系列文韬武略的英雄人物。因其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人物性格,接连不断的浩大的战争故事等情节吸引着读者。如鲁迅所说,《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的最大优点在于描绘了一个动乱纷争的历史年代,而三国这段历史,“不像五代那样复杂,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 ],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