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国演义》的文学艺术运用 (一)取材于历史又不为历史事实所限制 正如上文所说,《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首先它是一部小说,小说有
二、《三国演义》的文学艺术运用
(一)取材于历史又不为历史事实所限制
正如上文所说,《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首先它是一部小说,小说有小说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可读性。《三国演义》的素材来源于《三国志》的历史,但是更多的吸收了民间艺人代代相传的戏曲和评书等内容,甚至结合了作者自身的一些经历。罗贯中曾经做过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僚,想必也是熟读兵法与韬略,深知历史更替规律和军事斗争过程。要知道,元末明初的形势也曾经出现过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三足鼎立的局势,对于《三国演义》的创作一定大有毗益。“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追述,总是将他所生活的时代事件的真实性融入到过去事件的叙事中。”[ ]例如赤壁之战,甚至就是鄱阳湖大战的翻版,曹操的铁索船则是借鉴了陈友谅的水军做法,鄱阳湖大战同样是朱元璋以火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在小说主题上,罗贯中痛恨残暴昏庸的君主,在书中对于战乱的社会也加以谴责,在书中表现出了对人民痛苦灾难的同情和对仁君、王道的向往,这也就解释了书中为何表现出强烈的“拥刘反曹”的倾向。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不惜扭曲曹操的历史形象,将他塑造成了虚伪奸诈的权臣。真实的历史人物都是两面的,有好的也有坏的。历史是公正的,历史上的曹操首先是一个英雄,其次才是奸雄。《三国演义》与正史《三国志》最大的区别,就是单方面的刻画人物性格,把人物戴上脸谱来区分好坏,褒贬鲜明。以曹操为例,就把他写成了十足的奸雄。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生于乱世的罗贯中必然能与三国那个同样的时代产生共鸣,在小说中不拘泥于是否真实,甚至不在乎是否符合逻辑,只是为了创作出一部好的小说。从这个层面上讲,《三国演义》可谓是源于历史而高于历史。
(二)以战争为主线描绘历史故事发展进程
在《三国演义》诸多故事中,无一不以战争为主线,历数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三次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大战役。记述了曹操征讨北方,刘备征巴蜀过程中的一系列战争,以及诸葛亮主政蜀汉政权时期的七次北伐过程。但是,《三国演义》式的战争,已经不再是对历史上真实的战争的客观记载,多是着重描绘某个智囊人物的决定性作用和战争过程中的偶然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战争艺术,着重刻画战争过程中的谋略与外交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整个三国时期,都是处于战乱纷争的时代。第一个阶段是曹操的兴起。以官渡之战为转折,曹操从一个刺杀董卓的西汉官吏成长变化,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奸诈成为了称霸一方的诸侯。曹操具有普通诸侯无法比拟的魄力与眼光,听从谋士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敌强我弱情况下,与传统霸主袁绍决战于官渡。他看透了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性格,采纳了敌方投降谋士许攸的建议,亲率精兵抄其后路,火烧乌巢而一战决胜,自此,曹操成为了北方的实际霸主。
在官渡之战结束后,经过几年的征服,几乎统一了整个北方地区。这时,曹操开始把眼光放在了南方,图求一统全国。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曹操对于历史的演进和民族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以“拥刘反曹”,维护正统为主线的《三国演义》仅仅认为曹操是一个篡汉的奸雄,却忽视了他的正面作用。其实上,“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祖国的北方曾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对于推动历史发展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