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枷锁》导演阐述(3)

(三)导演构思 “导演构思是导演对一部影片未来银幕形象的思维形式的构建,是对一部影片艺术形象的总体设计,构思是导演创作的起点,也是导演创


(三)导演构思

“导演构思是导演对一部影片未来银幕形象的思维形式的构建,是对一部影片艺术形象的总体设计,构思是导演创作的起点,也是导演创作的依据。” 导演在构思创作中,要遵循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的原则。从剧本的构思到银幕的呈现,导演要用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以及两者的结合来进行构思,所以说导演的构思是影片的创作成功关键。

本故事片的构思来源于《催眠大师》,借鉴了该影片的倒叙方式,利用蒙太奇进行剪接和组合。

本片的倒叙运用主要是在四个场景中,首先是在第三场的林荫小道上。画面出现的是陈默和林夕亲昵的走在林荫道上,夏安安隐藏心理医生的身份,看到陈默说明拍摄微电影的想法,邀请他当男主角。陈默微微笑看着林夕,此时夏安安眼神是迷茫的,但还是要配合陈默。第一次悬念在这里产生了。在第九场时,同样的场景,从夏安安的视角出发,看到的始终是陈默一个人在自言自语,这时观众才明白陈默患有精神分裂。

其次在第四场中,陈默回到家,黑白画面的回忆内容穿插在他和心理医生张林的谈话中,说明陈默患病的原因。幼年时他看到父亲不小心杀死母亲,精神受到刺激,交代故事情节,充分制造林夕这个人物的悬念。

再次在第五场会议室,夏安安、张林、陈默、林夕四人坐在一起讨论剧本。夏安安介绍陈默和张林,陈默提出忘记介绍林夕,夏安安、张林的局促和表情细节,夏安安喝水噎住,张林手指捏鼻子并且对夏安安使眼色,张林读出声的剧本中女主角的死因,故事中的女主角是出车祸去世的,为影片做第三次悬念的铺垫。第十场再次回到会议室的片段,介绍林夕时是空座位。

最后是全片中夏安安,张林,陈默角色特点的解读。夏安安和张林在第八场穿白大褂出现,亮明自己的心理医生身份,确定邀请陈默拍微电影是治疗精神分裂的一种方式,交代故事走向,引发第九场、第十场和第十一场表现全片的主题。

全片陈默出现幻想有三处:第一处是夏安安邀请他拍摄微电影时;第二处是在会议室自我介绍时;第三次是在篮球场上,砸到树时。三次幻想的出现是在不知不觉中模糊观众对林夕这个人物的认识,对故事结局的反转有很大帮助。张林与陈默谈话过后,张林问他确定都想来了吗?暗示故事并没有结尾,给观众留有思考的空间。在整体叙事结构中加入记忆的零碎片段,运用闪回的方式,凸显人物的心理与情感的记忆。记忆、直觉、梦幻作为人的感性思维活动,又是形式相似的心理符号各有差异的表现运动。

(四)人物二度创作

剧本为未来银幕上的人物形象提供了文学依据,导演的任务就是要把剧本中语言描述的人物变为可视可听可感的银幕形象,这就需要导演对人物的二度创造。

作为本故事片的导演,我需要对剧本中的人物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一些特定的符合人物形象的肢体语言。《心的枷锁》初稿中故事片出现3个主要人物包括陈默、夏安安、林夕。陈默性格特征是内向,胆小怕事,遇事逃避,这些源于他小时候受到的精神刺激,患有精神分裂疾病,常做的动作就是抱头和头痛欲裂。自从林夕走进他的生活,陈默开始变得很乐观,大四毕业时,林夕离世对他造成了双重打击,精神分裂越发严重。陈默出现头痛,记不起之前的事情,产生了选择性失忆。在剧本创作时,对《心的枷锁》加入了陈默出现幻想甚至自残的行为,从更多的侧面刻画人物性格,让人物的性格刻画的更加饱满。

夏安安作为心理医生,为救治陈默想出以陈默本身的故事当蓝本拍微电影。设定了她乐观大方、救病扶伤的人物性格,戏份较多。在实际情况中,结合故事的发展,加设了一个男性角色,心理医生张林。在家里那场戏,如果夏安安在,性别上不太合适,况且那场戏还没有交代陈默病情,剧情上存在不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