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逐绝望而得活 提到“活着”二字,就自然会联想到生命,仿佛活着就是生命的体现,只有活着才能体现出生命的存在。生命看似抽象简单,但是
(一)放逐绝望而得活
提到“活着”二字,就自然会联想到生命,仿佛活着就是生命的体现,只有活着才能体现出生命的存在。生命看似抽象简单,但是在小说“活着”中,生命显得那么无奈、卑微并且难以守护。
在小说《活着》中,无时无刻不被死亡、恐惧、压抑充斥着,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沉重与绝望。福贵本是富家纨绔子弟,年轻时候骄奢淫逸、嗜赌成性,最终把三代祖业赌掉了,把自己亲爹活活气死。老父、老母、待产的妻子、小女儿,一家老小该何去何从?一贫如洗、简陋的茅屋、穷困潦倒,这些现实使得他陷入物质性苦难之中无法自拔。从此,福贵一改往日的安逸骄纵,日日在田间劳作,但尽管他这么努力地痛改前非,仍旧改变不了缺乏钱财的困境,对于由奢入俭的福贵一家来说,要承受这样由天堂堕入地狱般的苦难更显得雪上加霜、难以适从。并且在当时等众多的政治事件盛行时,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拉大炮,在战场上受尽了煎熬和折磨,无数次地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上,当福贵历经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回到家时,他的母亲因为忧思过度而病亡,女儿凤霞因生病救治不当高烧致哑。建国后福贵一家生活终于安稳了,但是,祸不单行,不幸却又一次降临在福贵的小儿子有庆的身上,善良懂事的有庆好心给县长夫人献血,但最后竟然血被活活抽干而死。
当困难、灾难来临,并且威胁到生命安全的时候,人们内心最明确的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来达到“活着”的状态,但是“活着”并不是苟活,他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与联系。“苟活者只要保证生命还在苟延残喘即可,而活着则突出生命的个体敢于与各种生活的窘境和生命的磨难进行斗争。”[1]“活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简单而又平凡的字眼,仿佛是生命中的最低限度,对于那些初入人世的年轻人,“活着”是一个普通到极致的词语,但对于经历过一世辛劳、一生苦难的老者来说,却是那样的沉重踏实,甚至充满心酸、血泪与无奈,但正是因为这样才能体现出生命中最沉重顽强的精神力量,让人们明白命运的苦难,领悟人生的哲学。
在小说中,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形式书写了主人公福贵把自己的父亲被活活气死、母亲因病而死、儿子被抽血致死、女儿死于难产、妻子过劳得软骨病而死、女婿意外工伤而死、小外孙吃豆子撑死,在经历了这么多的悲剧和噩梦以后,福贵也认识到了:做人还是要平常一点好,与人相争就有可能失了性命。没错,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的本身,活着以外的东西都是附属品。在福贵眼里,活着就注定要经受苦难,时刻与死亡相伴,但是他并没有被命运苦难给打败,反而以乐观坚韧的态度活了下来。
“在福贵这一人物形象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种乐知天命的人生哲学:活着就是为了活着,静静地活着,而并非为活着之外的其他事物而活着。”[2]所以说,福贵的生活中所要面临的威胁与苦难并不仅仅来自于贫困,更多是来自于人类不可预测的死亡宿命。总而言之,在《活着》一书中,苦难从形而下走到了形而上,在命运中坚韧而顽强地活着成为福贵人生的一种常态,是一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景观,但福贵却并没有因此被困难打败、向命运屈服,而是积极乐观、充满希望地活着,并且带着一种让人震撼的力量。
在作者笔下,福贵虽然能够在死亡与灾难来临之际幸免于难,可是死亡却像一只无形的黑手缠绕在福贵的一生中。在命运的魔掌中,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生与死总是在那么一瞬间。福贵是何等的一个纨绔子弟、富家少爷,但是在经历了这样撕心裂肺、深入骨髓的痛楚以后,最终看透了人究竟为何而“活着”,在人的一生中,痛苦与磨难像魔鬼一样地缠绕在人们身边,然而“活着”就必须要面对种种苦难,甚至可以说,正视这些苦难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也是人的价值观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