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狐仙形象 狐仙,尤其是“狐狸精”,是中国所独有的“国粹”。它给人们所留下的最初的印象原本是祥瑞的。要论起狐狸的祖上,比现在人们
(一)早期狐仙形象
狐仙,尤其是“狐狸精”,是中国所独有的“国粹”。它给人们所留下的最初的印象原本是祥瑞的。要论起狐狸的祖上,比现在人们口中的狐狸可要美好的太多。在上古时期,就有对狐狸图腾的极高的崇拜,其中涂山氏、纯狐氏和有苏氏等一些部族,他们都属于狐图腾的部族。在《山海经》中的《海外东经》、《大荒东经》和《南山经》中,青丘国有九尾狐的说法都有提到,郭璞注曰:“太平则出而为瑞也。” [3]在中国悠久的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的建立也有着突出的贡献。此时的大禹整天忙于治水工作,显然一副有志青年的模样,因为忙于治水,大禹并没有时间拍拖。忽然一天,当大禹走到涂山之时,看到了一只长着九条尾巴的白狐,此时的大禹对眼前的这只九尾白狐意有所动(九尾意味着子孙众多),于是在此地娶妻生子并且一直生活下去。大禹的儿子启,也就是后来的夏朝的开国君王,因此,九尾狐也随着夏朝的建立而渐渐显贵。此后,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给当时的人类和他们的心理以及人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迫害,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残忍的迫害,才造就了后来“狐仙”文化的诞生。
狐狸的地位在先秦两汉时期达到了相对巅峰的地位,和龙、凤凰、麒麟并列四大祥瑞之象征,或许是因为秦汉人喜欢与当时的神明套近乎的原因。在汉代的石刻画和砖刻画上,经常会有九尾狐和青鸟、白兔、蟾蜍并列在西王母的旁边,一次来作为祥瑞之意。还有哦一种流传许久的说法,话说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从对狐狸的这些赞誉声中可知,从夏朝到汉朝的这两千多年的演变里,作为狐狸,还是过着相对滋润的日子,而狐仙的形象也是时常与各种美好的褒义词相联系在一起。
(二)狐仙与狐狸精交互登场时期
在汉代灭亡以后,之前一直作为祥瑞之兆的狐狸的形象急剧下降,对于狐狸的评价也从之前的褒义转变为中性,随后又逐渐转变为贬义的方向。前面引用的“无狐媚,不成村”的话出自唐代的《朝野佥载》。狐神和天狐在唐代几乎是每一个村子都有很多人去信仰的,并且村子里还会有狐仙庙。由此可见,在唐代人们对狐狸的看法还是有好有坏的。那么这样的意向反应在文学作品里面,在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沈既济所著的《任氏传》中,久违读者展现出了一个既美丽而又聪慧的狐仙的美好形象。但是到了宋代的时候,曾经美丽聪慧的狐狸形象却被完完全全的妖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