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生于1472年,卒于1528,出生在明成化年间,仅仅在世57年的他,却成为了当时文人思想上的领袖,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简简单单的七
王阳明生于1472年,卒于1528,出生在明成化年间,仅仅在世57年的他,却成为了当时文人思想上的领袖,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简简单单的七字却成为了当时早已病入膏肓的文人思想领域的一剂良药,。另一方面王阳明反对以孔子言语作为评判一切是非的标准,这个观点,在儒家文化作为中华大地正统文化已有上千年的当时,无疑相当于落世天雷。自王阳明的思想主旨提出以来,逐渐成为了当代文人在思考问题是主要遵循的法则。后来以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的建立,更是极大地推动了王阳明思想的传播,王艮主张“庶民非下,王侯非高”,这一思想,很显然在最符合明中期渐渐发展的市民阶层的需要。此外,王艮还提出“正人必先正己”。其意义不言而喻,就是主张人人平等,这样就否定了封建统治者每日高高在上为所欲为的行径。是真正为平民考虑,维护生活在最底层、最广大劳苦百姓的切身利益。
李贽(1527-1602)明代的思想“异端”,他把王阳明学说推向了极端,大力推崇“发现真实的自我”,李贽在朝为官期间深感封建教条和繁文缛节的束缚,不屈的他决定辞官一心做学问。后来李贽写出了著名的《童心说》一文,李贽认为,人据应该遵从与生俱来的“童心”,如果人失去“童心”,那么这个人写出来的文章,讲出来的话和所做的事都将达不到预期效果。前后七子,更是直接把程朱理学和封建僵化的台阁模式作为矛头指向所在。体现了明当代思想家们敢于对正统发起挑战,同时也反映了,明中晚期思想活跃程度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清末明初时,是世界上思想与科技飞速发展时期,就中国而言,此期 间足可以媲美春秋战国之际的重要时期,是思想家对传统文化以及价值观念进行深刻反省和理性批判的时代。无论是思想、文化还是经济各个方面,新旧之间都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动摇了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学在明末的正统地位。从“童心说”到后面“性灵说”,他们一致认为艺术的本源在率性而为,在与表现真实的自我。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尚奇”成为了明晚期的书家们竞相追求的艺术理念。“奇”这个字眼在明中晚期更是被众书家广泛使用。而董其昌“尚神”观的提出,更是为激进反叛的明末书坛推波助澜。王铎亦是“尚奇”观念的表现者、追崇者。他在《文丹》中提到:
他人口中嚼过败肉,不堪再嚼!
虎跳熊奔,不受羁约。
奇奇怪怪,骇人耳目,奇矣!
显然“奇”成为了当时书法艺术品评的重要概念和标准。我们翻阅古籍就不难发现,古代文人在品评书法作品中也经常用到“奇”这个字眼,王铎就曾有一首诗赠与他人,诗名为《过访道未汤先生,亭上登览,阅海外诸奇》。也正是在“尚奇”观念的作用下,在董其昌执掌几十年牛耳的晚明书坛,突然异军突起,张瑞图就是一个代表人物。无独有偶,与此同时,王铎、黄道周、倪元璐虽在朝供职却机具天赋、表现力与创造力的三位书家,成为书坛异军风向标。
2. 王铎草书风格概述
王铎草书正如汤大民先生所讲的:“无论是手卷还是六尺长条,都是飞腾跳掷,纵横捭阖,大气磅礴,以雄强的笔力;奇诡怪奇的体势和酣畅淋漓的墨彩,表达了大起大落、汹涌激荡的情绪和心境。”其用笔以中锋为主,笔力强劲,结体欹正相依;疏密兼顾,字间联系运用奇异连接加以双重轴线使得章法灵活多变。
2.1 雄强的笔力
我们讲到的“笔力”,通常使我们用毛笔书写时,所体现出的技法上的体现,而“笔力”就是书者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对毛笔的所体现出掌控力,而这种掌控力就是书写者书法功底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