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大家听起来比较熟悉,但是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转移则较为陌生。它是在产学研合作的核心部分,由于研究背景和条件不同,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对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转移给出一个
1、国内外相关研究论述
产学研合作的形式有很多种,但是其中知识转移的机理大都相似,不同的国家根据自身条件探索创新出了符合自己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在欧美国家已经实践了很多年,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实现成功的变革,其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捕捉能力都非常薄弱,且我国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科技体制使得高层次的研发人员以及研究成果都集中在大学或科研机构。因此,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具有重要且实用现实的意义,除此之外,学习国外产学研合作的优秀经验,也是提升自身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1.1、国内机构与学者的相关研究
现在的中国经济体量已经居于世界的前列,在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的同时,知识也在迅速的扩张和蔓延,而这也是各方、各领域急需获得和吸收的重要资源。首先由于企业作为知识的学习和接收方,仅依靠企业自身的能力则是非常的困难,因此必须通过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学习,然后从中获得想要的知识,十分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则是通过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与企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佳选择方式,可以将高校、科研机构中的知识转移到知识接收方,为新知识的产生和运用创造机会,而在此过程中的关键和核心即是这个知识转移过程(亦或是途径)。
林莉(2009)认为,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转移的自然推动力是大学或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知识差异,通过合作各方对知识的转移,接受方的学习吸收能够使知识获得放大效应,进而使高校与科研机构自身也会得到知识在创造的机会。
吴想和杨洪涛(2009)认为,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是指知识从高校和科研机构转移到企业的过程,应用理论知识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方达到共赢局面。
曾德明等(2009)认为,产学研合作中知识转移是使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知识运用到企业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会慢慢的成为一个的良性循环,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知识来源。
董芙蓉(2011)认为,通过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方可以根据接收方的需求,进行相应的知识转移,从而获得经济收益和知识的成果化,获得研究开发的价值补偿和其他经济收益,而知识接收方通过知识转移可以获得重要核心的知识或技术。并且她认为合作各方只有存在知识差距时,才能更容易引发知识的分享与转移。
1.2、 国外机构与学者的相关研究
在20世纪末,欧美国家首先利用自身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大量的产业升级以及新产品的生产,从此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高度信息化以及知识创新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同时,随着经济与科技发展进程的加快,知识资源逐渐变成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由于自身知识数量、质量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企业与知识转移方达成合作,即产学研合作是推动企业以及其他知识接收方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企业需要借助外部资源,为其注入新鲜的活力,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双方之间的知识转移,一边满足企业所需,另一边来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发展和与时俱进,更好的进行创新发展。
Arvanitis等(2014)认为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知识转移能够被企业学习利用,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绩效,进而提高产品的销售市场。
Ajay Agrawal(2016)认为,大学与科研机构为知识接收方提供的知识主要有:培训活动、咨询、会议报告、研究分析等,而且不同途径的知识传递的量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