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清官文学作品中,清官本身的人格魅力被放大,在包拯斩包冕,董宣宁死不畏权贵等文学桥段中,为国为民铁面无私的形象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时
在众多清官文学作品中,清官本身的人格魅力被放大,在包拯斩包冕,董宣宁死不畏权贵等文学桥段中,为国为民铁面无私的形象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时这些清官本人的缺陷则只字不提或是掩盖。民间塑造这种清官形象,在表达对清官的热爱与推崇的同时,也寄托了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以及对美好未来的诉求,类似现代“偶像式”的人物。清官每朝每代皆有,出名的也不过寥寥数人。然而“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的惨状是历朝历代百姓都有的生活写照,此时清官的形象满足了百姓希望摆脱困境,追求公平正义的美好诉求,作为心灵的最后寄托被一代代传承下来。
情结是一种心理,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字典解释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而清官情结则是百姓对清官的一种强烈而无意识的敬爱、推崇、信仰、依赖等情感。
清官情结也是一种期盼,是百姓在身处困境却无力摆脱时的一声呼救。清官公正清廉,为民着想的形象满足了百姓内心对于摆脱困境的渴求,百姓在面对不公平的遭遇时,首先想到的是清官这一救命稻草,对清官为己伸张正义,谋求福利翘首以盼。然而放眼官场已是乌烟瘴气,左右逢迎的官僚随处可见,官官相护鱼肉百姓已成常态。因此清官难为,能切实考虑百姓利益的寥寥无几。然而清官的稀少并没有打消百姓内心的期盼,而是成为一种希望天降甘霖般这种超乎寻常的崇拜,渴望,并且这种情感的流露是本能般的,无意识的。
同时,清官情结也包含了百姓们对清廉官员与积极作为的政府的一种强烈的期待与向往,但这种情结中仅仅包含了对自身以外的介入因素的期待,本能地希望有外界正义因素(清官)能够帮助自己摆脱水深火热的境地,而排除了自身对于困境所应该负的责任与义务,如同掉入急流中大声呼救盼望着有人能解救自己,却忘记自己也应该挣扎几下使自己不会沉的太快。
现如今人民已经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清官情结也从传统步入了现代。在此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现代清官情结更倾向于营造一个杜绝贪污腐败,积极主动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氛围。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大以及建造服务型政府的稳步展开,社会将朝着更有利于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现代人民基于清官情结施以冀望的结果。
二 清官情结的成因
(一)人民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求
清官的出现与存在有着应然的社会环境和实然的社会基础,统治集团的消极腐败反衬出了清官的正面形象。回顾过去,历代以来从来都是贪官多,清官少。谈及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只有寥寥“文景之治”、“开元盛世”、“贞观之治”、“仁宣之治”等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可以说,中国百姓自古都是生活在被剥削的一面,即便在那些盛世的背景下,依然有苛捐杂税的现象以及沉重的徭役压迫着人民。
中国百姓们有着逆来顺受的传统,但这并不缺少对公平正义的渴求,对改变自身水深火热的现状的渴望。这时,摆在百姓面前的有两种选择,逆来顺受着沉默到最后,或是试图摆脱困境。后者寥寥无几,大部分人一身劲骨已被生活的重担消磨殆尽,而清官公正严明,为民牟利的形象满足了百姓对于摆脱困境,追求公平正义的内心诉求,在百姓不可把持的命运中为其提供了方向感,成为内心的最后一丝慰藉。
(二)儒家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
中国自古便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说,走上仕途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唯一方式。若是问当年的学子人读书的志向为何,大部分人会回答济世救民匡扶正义,成为一名有益于百姓的清官。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教育学子们要以一颗赤忱之心报效国家,心怀天下。儒家“民为邦本”,法家“法不阿贵”的思想更是学子们的启蒙思想。而儒家民本思想随着后世的思想解放也在不断的发展,唐宋时期,黄宗羲提出“民为主, 君为客”,“天下治乱在万民之忧乐, 而不在一姓之兴亡”的思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民贵君轻的呼声依旧没有停息。王夫之指出“一姓之兴亡, 私也; 而生民之生死, 公也。”每位即将步入官场的学子都曾受到过类似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