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游戏中建构技能水平文献综述

学者基本上赞成游戏时长会对结构游戏产生影响,如Moyer&Gilmer 、张莹、冯莉还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研究出适合他们积木游戏的时长。


在物质生活日益优渥的今天,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中玩具的数量和种类都日益丰富起来。幼儿的生活也和游戏密切相关,积木游戏在幼儿游戏中是最为常见的。幼儿可以在建构区中用积木材料进行象征性的搭建活动。在幼儿建构的过程中会出现争抢行为和社会性行为,有时候还会出现认知性游戏行为。在积木游戏搭建时辅助材料的添加使幼儿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辅助材料数量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对搭建的作品产生影响。不同的辅助材料象征着不同的主题,这对幼儿的建构能力也是一种考验。辅助材料对积木游戏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1.有关结构游戏建构的阶段研究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意识到结构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于是纷纷致力于相关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大多数以积木游戏为例,他们发现幼儿搭建积木中有一定的阶段特点并尝试将这些特点归纳总结。

哈利特·约翰逊(1984)在其与卡罗琳·普拉特共同研究“儿童是如何使用木块”的项目中提出了积木建构的七阶段,即前构建、“排”与“搭”、连接、围绕、命名建构物与早期象征、重建。

Daine Trister Dodge(2002)认为每个幼儿在玩积木时正以不同的速度经历可预测的阶段,总结出积木建构的阶段。首先是对于没有玩过积木的幼儿,他们会把积木拿来拿去。基于有一定的经验继续探索,进入垒高、排成一条马路的阶段。然后幼儿会利用建构技巧如搭桥、搭围墙、设计等创构建筑物。最终到达搭建出精巧的建筑物阶段。

Wardle(2003)在James Johnson 的基础上归纳出儿童积木游戏分为7个阶段:第一阶段,儿童把积木拿来拿去,但并不把它们用于搭建;第二阶段,开始搭积木;第三阶段,搭桥;第四阶段,将积木围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开始搭建围绕结构;第五阶段,儿童使用更多的积木搭出更复杂的结构;第六阶段,开始将作品命名并用于角色扮演游戏;第七阶段,将自己了解的事物用积木代替。

Rosalind Charlesworth Karen K.Lind(2011)提出自己关于积木游戏的建构阶段:将积木从一个地方拿到另一个地方、排成排和列、搭桥、搭建简单的围栏、创造图形、将建筑物用于角色扮演游戏、搭建自己熟悉的建筑物。

我国研究者对于积木游戏的建构阶段也有一定的研究。如刘焱(1998)从积木游戏作为象征活动的发展和幼儿建构技能的发展两方面来考察积木活动的发展。

华爱华(2000)提出结构游戏的萌芽期(1岁-1.5岁)、无意构造(1.5岁-3岁)、想象构造(3岁-5岁)、模拟构造(4岁以后)、自由构造(学龄以后)。

邱学青(2008)认为积木游戏的建构能力是随不同的年龄阶段所发展的,发展历程表现为2岁前幼儿的搬弄阶段、重复阶段、3岁左右的搭建阶段、模型阶段、再现阶段。

马祖琳(2013)将积木游戏归纳成四个阶段:认识积木,重复性排列、堆叠与象征行为,架桥、围堵与对称图形、实质建构区。

基于对以上学者的观点的分析,研究者认为其中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是学者提出幼儿经历的建构阶段有相同的阶段,如开始时搬弄积木阶段、开始搭桥阶段等等;不同之处,第一,从积木游戏的不同特点出发,以象征性和建构性两个维度来考察积木游戏活动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观点;第二,是否将年龄因素纳入建构阶段。有些学者在提出自己的观点里纳入年龄,而有些学者则认为幼儿经历这些阶段速度快慢因人而异,不能单纯以年龄来划分。例如一个5岁的幼儿从未接触过积木游戏,他将从头开始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只不过经历的速度会比年幼的幼儿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