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游戏中建构技能水平文献综述(2)

2.有关积木游戏中建构技能水平的研究 为了推进积木建构水平的标准化,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开始重视建构技能水平量化研究。早在20世纪初Kelley为了测量


2.有关积木游戏中建构技能水平的研究

为了推进积木建构水平的标准化,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开始重视建构技能水平量化研究。早在20世纪初Kelley为了测量执行任务的能力就编制了“建构能力测验”。随后用于评估建构技能的“幼儿积木建构评估量表”就被Bailey等多位研究者发表。

国内方面,唐立宁(2011)在《幼儿积木游戏中模拟搭建行为的研究》中提出十大搭建技能,即平铺堆放、单维垒高、延长、二维垒高、平铺、架空、围合、实心搭层、空心搭层、多技能组究幼儿积木建构水平的测量工作。

田蜜(2016)在其硕士论文中结合国外学者Handline, Milton 和Phelps(2001) 编制的“HMP积木建构评分量表”、国外学者Casey和Andrews (2008)编制的CA积木建构评分系统、国外学者Casey, Pezaris与Bassi (2012)编制的结构平衡性等级量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制定出适合我国的积木建构技能测评量表。

合应用。

张竹香(2013)为了厘清不同干预方式对幼儿搭建技能应用水平的影响,在唐立宁提出的搭建技能基础上编制了幼儿搭建技能应用水平分析表。

张晓霞(2014)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全项目“3-6岁儿童数字估计能力的发展与促进”的研究中运用Casey和Andrews (2008)编制的CA积木建构评分系统作为研

3.有关积木游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借鉴学者华爱华(1998)的《幼儿游戏理论》 和丁海东(2001)《学前游戏论》 中关于影响学前游戏的因素相关内容(即物理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研究者将从个体因素和物理环境因素来阐述积木游戏的具体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

①年龄:邱学青(2008)提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积木游戏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在材料选用方面,材料逐渐复杂目的性变强;建构技能方面逐渐提高;游戏中所反馈的学习品质如坚持性、计划性、专注性等逐渐产生。 王树巧(2009)在研究幼儿积木游戏中的建构行为中提出年龄与搭建主题的有一定的联系。她认为中大班幼儿的搭建主题较小班幼儿更清晰。 ②性别:研究发现,不同学者对于性别因素能否影响结构游戏持有不同的观点。早在19世界初,国外学者通过大量的观察发现性别因素在游戏选择人数性别比例、游戏时长、主导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国内,一些学者进入幼儿园实地调研过程中根据一线教师的观察反馈也发现男女间差异。 另一观点如Gura(1993)和Hanline(2001)就提出当女孩拥有平等的建构机会时,他们的建构能力水平会和男孩一样好。 刘焱也发现积木区存在男孩人数与女孩人数多的情况,但造成差异的原因并非幼儿的天性。这种性别差异可以通过教师的适当指导减弱甚至消失。

(2)物理环境因素

①场地空间:游戏的组织和开展必须要创设一个区域空间,它成为影响着游戏进程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有关场地空间与积木游戏之间的关系,Daine Trister Dodge(2002)就如何布置积木区的场地提出三点:第一,为了避免幼儿游戏时互相打扰,积木区要有充足的空间;第二,积木区最好安排在角落,避开人群走动的路线;第三,安排在如戏剧扮演区之嘈杂的活动附近。  朱莉·布拉德(2006)也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考虑到幼儿建构的舒适性、建构细节、避免冲突、保留当天的作品等因素积木区要足够大同时还要求场地平整。  MacDonald & Davis (2001)提出建构区的场地应该设计成半包围的区域并远离走道,还用架子为边界加设了“无建构区”来保证不影响同伴搭积木。在国内华爱华(1998)也提出较拥挤的空间会不利于建构活动的开展,这与国外学者的观点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