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

闫华红、杜同同、邵应倩(2016)选取2010—2013年的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在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阶段(2012年后),企业的披露情况整体


闫华红、杜同同、邵应倩(2016)选取2010—2013年的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在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阶段(2012年后),企业的披露情况整体有所好转,披露数量以及披露质量有明显提升。政府政策的出台革新了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状况,降低了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

3、 整体规模角度

李育红(2010)从企业的成本效益方面入手,集中研究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研究企业规模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层顾忌的因素越多,内部控制的披露程度越低。

由于我国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起始时间较迟,构建的评价指标较少。2012年张晓岚、沈豪杰和杨默首次建立了科学、客观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评价指数。这项研究将评价标准分为相关性和可靠性两大类指数,按披露内容、披露形式、外部审计、内部治理四方面,将指标细分为13个具体指标,通过量化研究,使得评价结果更加方便可靠。

(三) 文献评论

1、 国内外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热点不同  

目前,国外研究注重内部控制制度披露的经济效果,国内研究集中于这方面的现状分析。2002年SOX法案的颁布后,国外学者就开始分析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较为全面。目前,国外学者将研究重点慢慢转变为公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企业效益的作用。

2、 国内学者集中于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通过分析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开现状,分析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企业治理情况、外部环境、财务状况等。未来我国相关研究可能会向内部控制披露带来的效益转移。

参考文献

[1] 蔡吉甫.我国上市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3):85—88.

[2] 李馨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7

[3] 吴国萍,王琴,贾珊.内部控制信息可靠性研究——对上市企业2006年年报的实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8(3):50—53.

[2] 张晓岚,沈豪杰,杨默.基于熵模型计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数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1):29—34.

[4] 李咏慧.浅析我国上市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企业会计.2017(561):93—94.

[5] 李少轩,张瑞丽.上市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沪、深上市企业的实证分析川[J].财会通讯.2009(9):27—31.

[6] 吴益兵,廖义刚,林波.股权结构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分析——基于2007年上市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数据的检验[J].当代财经.2009(9):110—114.

[7] 陈艳利,乔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J].财经问题研究.2015(10):88—94.

[8] 张海梅.我国上市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J].中国内部审计.2016.1:25—29.

[9] 闫华红,杜同同,邵应倩.中国上市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7(3):131—136.

[10] Ashbaugh·Skaife H, Collins, D.W, Kinney.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 audi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 166–192.

[11] McMullen,Doroth,K.Raghunandan,D.V.Rama.Internal control reports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problems[J].Accounting Horizons.1996(14).

[12] Weili Ge.Sarah McVay.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J].Accounting Horizons.2005.9:13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