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风险研究最早是顾长浩和吴坚勇(1996)对BOT投融资模式法律风险的研究。周高平,周直和陈远祥(2005)则运用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方法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风险
“风险”一词源远流长,但风险研究成为一个在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研究领域,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当时,风险的定义刚被美国的A.M.Wille(1901)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在随后的的半个世纪里,风险管理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德国的莱特纳(1915)和马歇尔(1921)先后对企业进行风险研究,并且马歇尔还提出了风险负担管理的观点。在二十世纪中叶,美国人Mowbray等人(1950)对风险管理的理念进行了进一步的详尽的阐述。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建立了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并召集世界各国相关方面的专家在1983年共同商讨出了“一百零一条风险管理标准”,而且这一标准被世界各国所采纳。如今,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有关风险的研究已经相当的成熟,形成了许多分析方法,例如:决策树、多目标决策树模型、计划评审技术、敏感性分析、风险——期望效用模型、以平均值——标准差为基础的风险评价模型等等。并且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前不能够想象的大量计算成为可能,也大大加快了计算的速度和精度,为现今的风险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我国对于风险的研究则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并且在此期间引入了国外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理论。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风险研究方面的专家也撰写了一些风险研究的专著。如吴鸣完(1989)对中国的经济问题从风险角度进行了研究,卢家仪和卢有杰(1998)写的《项目风险管理》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这些专著和观点对我国风险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而我国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风险研究最早是顾长浩和吴坚勇(1996)对BOT投融资模式法律风险的研究。周高平,周直和陈远祥(2005)则运用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方法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风险进行了研究。刘晓明和李洪岩(2008)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方式对基础设施投资风险进行研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在对外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研究迅速增加。余莹(2015)通过“一带一路”地缘政治的角度对我国对外基础设施投资模式和政治风险管控进行了研究。汪权(2105)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的非传统风险就行了研究。钟书琰(2015)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中国对东盟基础设施投资进行了研究。唐金成,利寒俏和田源(2016)对“一带一路”投资及风险管理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