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文献综述

要钻研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就要有研究方法。两种手段很常用,具体案例或者实证。一种找一个具体的案例或者具体的某个公司公司


1、社会责任理论

Sheldon(1924)第一个提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消费者有期望,而公司的管理者有责任曲满足这个期待,公司承当一定的社会责任,经济方面的责任可以和社会方面的责任结合起来。

下面的图2.1列出了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历程,从1950-2000年左右的理论变迁。

1.1 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

要钻研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就要有研究方法。两种手段很常用,具体案例或者实证。一种找一个具体的案例或者具体的某个公司公司,用具体行为衡量企业社会责任。一种是实证研究,搜集和分析数据,都选定指标,以公司社会表现衡量作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依据,研究两者关系。案例法研究的结果不同,具体行为不代表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部,这样得出的结果不可能反映两者真正关系;学术界纷纷转向实证研究[27]。

Moskowitz(1972)研究了14家企业的半年内的股价波动,将企业按照声誉分为“卓越的”、“鼓励性的”和“极差的”,却没有说明具体的依据是什么。

Vance(1975)首先把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联系在了一起,推论出投资的最佳选择不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从Aupperle等人开始,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越来越完善,第二类研究的体系开始成形;1997年Waddock和Graves用KLD数据库的数据来衡量企业社会表现[27]。目前研究的潮流是量化社会责任,以利益相关者管理来衡量企业社会表现[36]。

2.1.2研究总结

研究现状在动机方面,现有文献主要考虑了三类动机(Sánchez,2000):其一是利他动机,认为企业从事慈善活动就是为了无偿地帮助他人(Sharfman,1994);其二是利润最大化动机,认为企业从事慈善活动是为了获得声誉资本,使利润最大化(Bocketal.,1984);其三是从政治角度出发和政府、有关部门打好关系的动机,虽然不至于说官商勾结,但是和政府走得近的企业会获得别人没有的好处。这类动机认为公司为了获得政治利益才会捐赠(Burt,1983)。大量文献发现,企业的慈善行为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和价值(PavaandKrausz,1996;Waddockand Graves,1997;Patten,2008)[20]。

Williams(2009)觉得在创新能力加强了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Lafferty(2010)等觉得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有助于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从而提高收入。

近年来更多文献将目光转向中国企业的慈善问题(MoonandShen,2010;山立威等,2008;方军雄,2009;朱金凤、杨鹏鹏,2011),它们首要钻研企业慈善的经济念头及经济结果(Zhangetal.,2010;山立威等,2008),很少关注制度原因:例如,Su和He(2010)发现,中国私营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动机;贾明和张喆(2010)、薛爽和肖星(2011)均发现,政治关联企业为了和政府联系更多会捐更多的钱[20]。

2、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

2.1、理论发展

Garner,Namand Ottot(2002),以技术更新速度为中间变量,在支出等影响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中,技术更新频率最为显著。

Hu,A.G,Jefferson(2003)把公司的规模这个控制变量加进了研发支出和公司绩效的讨论之中。他们发现研发花的钱多少和企业的大小没有什么关系,但和公司的绩效高低有关系。Han和Manry(2004)研究韩国企业,发现研发支出对企业绩效有积极影响。国内和国外的竞争环境很激烈,无数的对手在争取同一个位置。一个公司要想独领风骚,就要有他与众不同的法宝,这个法宝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取得。这个法宝就是研发成果。从战略视角研究研发支出强度、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三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战略行为以及带来的相应后果[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