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精神需求文献综述

我国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较之其他年龄层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国当代的老年人,很多都经历过从旧时代跨越到新时代的过程


1、宗教方面的综述

面对宗教的相关研究,国外很多学者已进行了大量多层次,多维度的探究。被国内学者广泛译传的著作有韦伯的《宗教社会学》,韦伯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端详宗教,并深入反思了宗教的核心本质,对世俗化的根源、类型及其对宗教的影响作了较深入的讨论。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研究实际上已经为人所知的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宗教,分析这种宗教。通过社会与集体,涂尔干将纷繁复杂的宗教统为一体:“不论宗教生活的外表多么复杂,本质上都是一元的和一体的。……信仰在表现中表达了这种生活;而仪式则组织了这种生活,使之按部就班地运行。”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通过对宗教所带来的超越体验的研究,深入讨论神秘主义。而国内关于宗教信仰的研究著作也不在少数,从学科领域看,涉足了宗教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并有很多普及读物、百科全书和工具书。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者们逐步从对宗教的基础理论研究转向对宗教的实践性意义的研究,更多关注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宗教与精神文明建设、宗教与现代性、宗教与全球化、宗教与文化以及宗教多元化发展等现实问题。如杨庆堃的这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对中国宗教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与阐述,通过考察在中国社会中各个宗教的发展情况,探讨这些不同的宗教如何在中国进一步整合,进一步中国化等。

2、精神需求方面的综述

面对精神需求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精神需求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如明艳把老年人精神需求划分为感情需求,娱乐需求,交往需求,求职需求和价值需求等方面。

郭金亮和丁桂枝则在我国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特点方面做了详细的探究。我国当代老年人大多出生于落后、封建的旧中国,成长在逐步进步、开放的新中国,他们都曾经历过“政治上的‘左’、‘右’为难,生活上的贫穷、落后”。因此结合以上的背景,他们两人认为当代中国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有四个特点:其一,当代老年人精神需求主要的特征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其二,当代老年人精神需求首要的选择是拥有亲情与沟通;其三,当代老年人精神需求最大的心理满足是老有所为,参与社会活动;其四,当代老年人精神需求主要的目标是拥有健康和尊严,追求生命的质量。

然而,对于老年宗教信仰者在精神需求方面的文献著作却仍不算多,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一点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为研究老年宗教信仰者提供新的思路和角度。

3、相关概念界定

3.1、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某种特定宗教的信奉者在思想、感情上对该宗教所奉神圣对象( 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 的尊奉,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2〕。

本文选取了在中国最为典型的两个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为例对老年人信仰宗教后的生活状况,信仰宗教的动机,宗教影响老年人的途径及其影响等方面开展整个相关研究。

首先,佛教自两汉末年传入中国,起初传教进行得并不顺利。但进入南北朝时期时,正值中国社会纷乱不断,战火纷飞,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民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寻求精神的寄托。

而当时的中国社会尚在儒教和道教的主导环境下。儒道两教虽在一定程度上能代替某些宗教功能,儒教的伦理规范起到了一定程度教条的作用,且从儒教重视血缘传承而发展出的祖先崇拜和道教自古倡导的天道崇拜,虽充当了崇拜对象,但其非人格化和非世俗化的特点仍然无法完全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由此可见儒道两教的存在仍无法完全满足人民的信仰需求。因此,佛教的传入正好弥补了此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