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需要考虑到的是,当时中国涌现出了一批会汉语的印度高僧和会梵语的中国高僧,先通过汉化了数篇经文,并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了中国化,加入了儒家
且需要考虑到的是,当时中国涌现出了一批会汉语的印度高僧和会梵语的中国高僧,先通过汉化了数篇经文,并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了中国化,加入了儒家思想的因素,才使得传教如此顺利。
自此,佛教的本土化进程便进展顺利。时至今日,在中国信徒中占比最多的就是佛教。
相较之下,基督教传入中国的经历则更曲折。事实上,中国历史中基督教早在唐朝就有三番五次试图向中国传教但都以失败告终。
早期传教失败的理由很大程度是因为传教士选错了传教的对象。对于当时还是封建官僚制度的中国来说,皇权远远凌驾于宗教之上。皇权的掌控者皇帝,身负真龙天子的身份,得到民众的崇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教一体了。封建制度的受益者在这方面的需求并没有这么大。因此,从上至下传教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到了近代,传教士开始转向普通民众。但基督教的教义却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突,最为典型的还是基督教提倡只信仰主不可信仰其他,但中国却有根深蒂固的祖先崇拜习俗。政府方面也实行了严格地宗教控制政策,因此传教更为困难。
直至近年,政府开放信仰自由政策,也开始逐渐扶持宗教发展。基督教本身也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许多优化,如笔者现今去教会聆听牧师讲经,他们都会有意识地联系到爱国意识地宣传和国家政策方面。由此,基督教发展为在中国近年来信徒增长最快最多的宗教。
3.2、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是以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为特征,人的信念、信仰、情感、情绪、意志等心理的精神活动以及由此呈现出的精神状态〔2〕。
本文主要从老年人精神需求出发,把老年人的的精神生活划分为情感需求,尊重需求,教育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情感需求是老年对亲情关怀的渴望和对社交情感交流的需求;尊重需求是满足老年人感到被尊重的需求,包括了尊重老年人自身意愿,尊重老年人自主选择,让老年人觉得他是有能力、有价值、有地位的,是有用且必不可少的;教育需求则是人类的一种学习本能,反映为老年人对于提高生命质量,增加生活技能,丰富社会生活质量;自我实习需求是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最高层次,指的是老年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渴望。具体来讲,主要指老年人退休后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重新发现并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
同时需要考虑到的是,中国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独特性。
其一,我国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较之其他年龄层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国当代的老年人,很多都经历过从旧时代跨越到新时代的过程,对于他们来说,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的传统社会更为熟悉。因此,我国老年人很多都抱有旧时代的精神特点,重视家庭孝道重视道德伦理而忽视个人体验感受。
其二,人类是具有社会性的,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和情感都和社会和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然而老年人由于身体衰老和社会环境变化会更容易陷入心态失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