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体各方共赢的基础上,存在知识势差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所在按特定条件对显性和隐形知识进行编码。
1产学研合作概述
产学研合作顾名思义就是主要以“产”、“学”、“研”三方为主的合作,将知识按照特定的模式和途径从“学研方”传递到“产方”,各方根据先前达成好的协议对知识分别进行创新、学习、运用。尤其是在现在以知识为主要发展资源的社会中,可以说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经济繁荣最为强劲的动力,产学研合作各方要结合时代背景、根据所转移知识的特性以及各方所需来完成包括知识、技术、设备、人才等的合作交流。
2知识概述
2.1知识的含义与特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企业对于内部知识的要求程度越来越高,企业自身失误隐形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是一个非常广泛、模糊、复杂的概念,不同的人可以给出不同的定义。通常认为知识是人们在与环境不断磨合抗争中总结出来的主观经验和客观认识的综合(钱雪,2011)。
维基百科上对知识做出如下的解释:知识是某个主体确信的认知,并且这些认知拥有潜在的能力为特定目的而使用。意指通过经验和联想,而能够熟悉进而了解某些事情:这种事实或状态就能成为知识。词典上对知识的定义是:知识是通过生活中的实践而获得的认知,是对实践逻辑道理的学习与吸收,是人类关于生活实际经验进行总结。本论文列举几位学者对知识所做的不同的定义,详见表2-1。
表2-1知识定义表(本研究汇总整理)
学者 知识定义
Purser & Pasmore(1992) 知识是用以制定决策用的事实、模式、纲领、概念、意见以及直觉的综合体
Kogut & Zander(1992) 知识分为比较不可言传的知其然和信息或知知其何这两种。其中知其然是指知识如何去做的知识
Wiig(1993) 认为知识包括一些事实、信念、观点、判断、期望、方法论与使用知识等,此观点较强调知识在心智模式模式内的组成分子
Nonaka & Takeuchi(1995) 将知识看作是个人对于真理的认可和接受的一个学习前进的过程,可以把知识定义为一个学习过程
Grant(1996) 认为知识来源于学习者自身,而且知识根据学习者自身的情况有关,比如:生活环境、文化程度、工作内容,并且这些可以看做是学习知识的载体
Davenport & Prusak(1998) 认为知识即是结构化的经验、价值、情景信息和专家认识的混合,他提供了评估、整合新经验和信息的框架
Beckman(1999) 认为知识是人类对与日常所接触的信息、观点、事实的综合,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障碍和困难,指导人们进行新的活动与计划
关于知识本身的特性有很多,具体的个体属性有复杂性、可转移性和专用性等。不同的知识转移的途径与模式也不相同,有些知识容易进行传递与转移,并且容易被接受者理解吸收,有些知识相对比较复杂。知识的具体特性详见下表2-2。
表2-2知识特性表(本研究汇总整理)
知识特性 来源
嵌入性 Argote & Ingram,2000
粘滞性 Hipple,1994
模糊性 Simonin,1999
可转移性 Grant,1996
专用性 Simonin,1999;Grant,1996
可累加性 Grant,1996;Cohen,1990
复杂性 Simonin,1999
系统性 Hansen,1999
内隐性 Nonaka & Takeuchi,1995
2.2知识的分类
在实际的知识转移过程中,有些知识易于转移和吸收,有些知识却难以沟通和表达,可见知识的类型对知识的转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研究知识转移机理之前有必要把知识进行一个分类,进行区别如表2-3所示。
表2-3知识分类表(本研究汇总整理)
来源 知识分类
Nonaka(1991) 隐形知识包括心智模式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