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概念在1993年最早由H Rheingold提出,首先,社区需要包含一定量的个体;其次,这些个体在社区中能够积极讨论、沟通。
互联网“知识变现”仍属于新生概念,国内外于变现的专业性研究并不多。但“知识变现”也是一种特殊的社群共享模式,对于知识共享模式,国内外有许多具权威性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知识社群”、“共享模式”、“知识角色”等展开。
虽然缺少专业性研究成果,但是“知识变现”在国内风靡,许多专家、学者、企业家都对此表示感兴趣,近两年,关于“知识变现”的报道、文摘铺天盖地,这些文章、文献均展示了研究者对于“知识变现”存在形式以及发展前景的态度。
1、关于知识角色的研究
众融中国总会创会会长林永青提出,知识获取的渠道伴着知识所有人的增加而越来越多,知识人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存在明显差异,过去的知识分子,指的是霸占知识和讯息道德的一类人,而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新定义是围绕知识进行工作,处理知识难题的知识工作人 。
KD Valck等在文献里从市场营销的角度,从网站访客数量、频次、每次停留时间、资源搜索、内容分析和讨论热度进行区分,对参与知识共享的产权所有人进行划分,共分为六种:兴趣支配者、主体参与人、实用主义者、嗜好人、主动寻求人和投机行为人 。
2、关于知识社群的研究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的常昕老师的观点是,当下的自媒体环境中,个体在市场里可以自由的发表和传递信息,意见双方本身拥有的信息资源并不完全一致,通过自媒体进行意见互享,互补了双方的信息缺失空间,增加了自身的信息价值。另一方面,个体根据自身的兴趣点、利益关系,自发分解成具有共同诉求的细分市场,他们会组织起来,共同寻求所需知识,填补原本的缺失空间,促使信息资源流入市场成为商品进行流转,在这类社群中,存在一部分具有专业技能和经验的个体,而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借助于媒介开始逐步变现 。
虚拟社区概念在1993年最早由H Rheingold提出,首先,社区需要包含一定量的个体;其次,这些个体在社区中能够积极讨论、沟通;最后,社区中的个体能结合成为群体还需要其个体内部存在某种联系,那就是共同的需求与兴趣 。
3、关于知识共享模式的研究
Nncy Dixon关于共享的看法是,共享就是让第三方知道个体自己掌握的知识,而且这种共享需要传承,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第三方将知识继续分享给其他人,最后使得知识在群体中实现人人皆知 。
Hendriks对于共享的观点是,知识共享包含两个重要部分,第一个是知识所有人,第二是知识寻求人,但是一方获取知识并不知道原样被动吸收,而是一个学习过程,因此,知识共享离不开互动,接收方会在原知识基础上进行加工再组织,形成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并与知识所有人进行再分享,从这方面看,知识共享不仅对知识拥有者有要求,对知识接受人而言也有要求,一个不具备辨识、组织和构建能力的个体并不能作为知识共享的一方 。
阿里研究院高级博士孟晔对知识共享的见解是,个体对于知识的见解绝不可能达成统一,有真理存在,但是对真理可以产生多种态度,知识共享绝不是违反定律,追求绝对一致,而是要能够允许分歧的存在,要有批判前人知识的勇气,能够在前人已经总结的知识基础上推陈出新,挖掘更加重要的内容,在对内容的价值进行判断时,也能够建立多重评判标准,而不是单一选择,以免错失优质资源 。
参考文献
[1] 林永青.知识变现的方向和愿景[J].金融博览,2016(8):44
[2] KD Valck, GHV Bruggen, B Wierenga.Virtual communities: A marketing perspective[J]. Decision SupportSystems, 2009, 47(3):18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