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法利夫人》第二卷中,艾玛发现偷情中的罗多夫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自己甜言蜜语了,对自己越来越不在乎了,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语: “她不知道
在《包法利夫人》第二卷中,艾玛发现偷情中的罗多夫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自己甜言蜜语了,对自己越来越不在乎了,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语:
“她不知道,她后悔不该由了他,还是相反,不再想爱他。她为自己的软弱羞愧,由羞愧又变成怨恨,但同时在情欲上的满足又使她快乐。这不是热恋,倒像一种长远的诱惑。他制服了她,她简直害怕起他了。”
这段引文能够鲜明的体现福楼拜对于自由间接引语的有力运用,当花花公子罗多夫不再对艾玛百依百顺甚至厌恶的时候,艾玛内心开始纠结自己是不是已经后悔和罗多夫偷情,还是自己已经不想爱罗多夫了,真实的反映了艾玛内心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这是属于女主人公艾玛的内心独白,而后者又有叙事者的概括总结以及评价,罗多夫吸引了艾玛,而艾玛深深陷入了罗多夫给予的幻境之中,艾玛十分恐惧失去这份令她销魂的“爱情”。这两种声音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浑然莫辨,读者可以根据艾玛和叙事者的概括以及自己生活经验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后者所形成的价值标准对于理解这篇小说是十分重要的。又如:
“他居然能用如此丰富而美丽的语言,和她讲了那么多高雅的东西,而且讲得那么畅快?他过去始终内向、保守,一是因为害羞,而是因为免得出洋相。”
这段引语不仅能够让读者触摸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又能够让读者真实的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段前者是莱昂在与包法利夫人闲聊后的心理活动,莱昂没有想到自己能够和一位妇人兴致勃勃地交谈了两个钟头,并且内心急切期盼傍晚的到来,希望能够再次见到包法利夫人。接着人物语言弱化,叙述者的声音开始加强,叙述莱昂过去是一位做事循规蹈矩,性格内向,并不爱交谈的人,两者声音相互交错,可以看出小说叙事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读者也能够十分客观的认识到莱昂具有什么样的独特人格。
(二)剖析心理的叙事话语中断现象
萨特指出“福楼拜的句子既聋又瞎,没有血脉,没有一丝生气;一片深沉的寂静把它与下一句隔开;它掉进虚空,永劫不返人们转向下一项。”[4]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叙事中采用了话语中断现象,叙事话语并不是连贯的,而是在叙述过程中有目的地插入了用以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叙述话语,造成叙述话语断断续续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中断现象不仅深层次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更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精神状态,遵循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写作原则。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主要对信件采取了中断行为,在中断过程中加入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信件的出现主要有两次,每一次在信件的处理上都采用了叙述话语的中断。例如卢奥老爹为了纪念自己的腿痊愈给包法利夫妇送来了些礼品并且照例附有一封家信,艾玛在阅读书信时并不是一次性将书信看完,而是在阅读完一个段落后中断了一下,“信写到这里,有一处空白,好像老头子把笔搁下在想什么心事似的”,这里书写了艾玛微妙的心理活动,书信虽然中断了,但仍然需要发挥它的连接作用,所以福楼拜又以直接的方式继续写书信的下文,这与其他小说家有明显的差别(其他作家会将信件一次性呈现出来,然后剖析小说人物内心活动及其变化过程)。
罗多夫写给艾玛的信件是最为典型的事例,艾玛与罗多夫约定好在普罗旺斯旅馆见面一起私奔,而罗多夫在私奔前一天晚上后悔了,他给艾玛写了一封分手信。这封分手信总共被福楼拜巧妙地切割成了七个小段落,每个段落之间或多或少都掺杂了罗多夫自己所说的话。福楼拜通过叙述罗多夫的内心活动,塑造了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让读者清晰的认识到罗多夫是一位虚伪狡诈,虚情假意的情场浪子。罗多夫是地主,比较精明而又实际,对于艾玛的甜言蜜语不过是逢场作戏,他一眼就看出了艾玛对于虚幻爱情的追求与向往,他引诱着艾玛走向堕落的深渊,女人对于他来说不过是闲暇时的消遣,他不愿为了一位有夫之妇去冒险,所以当艾玛与他约定好一起私奔时,他断然拒绝了,就连他写给艾玛的分手信也是假惺惺的,信中写分手是为了艾玛的一生所着想,为了不让艾玛觉得自己是个铁石心肠的家伙,就将杯子里面的水滴到书信上面,充当自己的眼泪。就连艾玛身欠巨债走投无路时找罗多夫寻求帮助,罗多夫前一秒还在深情款款地叙说着自己对于艾玛的爱慕,但是当罗多夫听到艾玛来找他是为了借三千法郎,脸色变得异常难看,压抑着气愤说着自己没有钱,可见他就是这样虚伪无情,自私自利的家伙。福楼拜借助书信的七次中断,展现了罗多夫内心活动的不断变化,流露出罗多夫对于艾玛真实的情感,深刻地反映了罗多夫个人形象特征,就像小说人物自己站在读者的面前来叙说自己的心理过程,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