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体悟与憨山德清诗歌研究(2)

德清在十四岁时,修习《法华经》,不到三个月便能对其中内容做到熟能成诵。十七岁时开始读四书、五经、史记和古文,十九岁得读《中峰广录》,还未


德清在十四岁时,修习《法华经》,不到三个月便能对其中内容做到熟能成诵。十七岁时开始读四书、五经、史记和古文,十九岁得读《中峰广录》,还未读完就感叹:“此予心中所悦也”。这时他才在南京栖霞寺正式出家。少年憨山对佛教流通典籍皆能熟背,儒家的经史子集、古文辞赋也都耳熟能详,这为他以后对三教之学的融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之后,德清便开始了行脚远游之旅,他起初来到北京,参偏融、笑岩两位宿老,后来来到佛门圣地五台山,与俊秀幽雅的憨山不期而遇,不禁耽醉其中,流连忘返,就干脆以憨山自号。从此憨山的这个号便传播邈远。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憨山游历洛阳和嵩山,在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县)遇见妙峰大师,因志趣相投,二人同行至五台山,居住在北台龙门。当时的慈圣太后派人到五台山设为皇帝祈祷子嗣的祈储道场,德清也参加了佛事活动,并与皇室结下了不解之缘。万历十一年(1583),德清认为当时他声名太盛,大名之下不可久居,不利于他修禅悟道,便离开了五台山,避居在东海上的牢山。慈圣太后送他《藏经》一部,并为他建海印寺收藏。万历二十年(1592)年德清二上北京,并结识了紫柏真可,成为至交。

万历二十三年(1595),憨山因被诬告侵占道教观宇而被捕入狱,经过严刑拷打,德清至死不屈,但是因为陷入皇室纷争,德清最终没有逃过这场劫难,官府给他扣了一个“私造寺院”的罪名并且将他流放到了雷州,万历三十四年(1606)才被赦免。万历四十一年(1613),憨山大师几经游历,最终驻足在南岳衡山上,后来憨山德清在庐山五乳峰下结庐,学习慧远公,专修净业,专心悟道。在庐山修道四年后,憨山大师第二次南行来到广东,驻足在曾经修行的曹溪宝林寺。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憨山大师在广东南华寺逝世。

憨山德清一生颠沛流离,他的传奇经历与晚明时代发展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他的以佛学禅修为终生事业,立愿弘法,受戒讲经,即使经历坎坷艰辛也从未放弃,憨山曾说过:“丈夫处世,既不能尽命竭力以事人主荣名显亲,即当为法王忠臣慈父孝子。”[1]这真切诚挚的语言不仅体现了佛家世子不畏艰辛的佛学追求,也渗透出憨山以救世济民为毕生追求的大士风范。在文学方面憨山德清诗文俱佳,极擅言辞辩论,著述颇丰,后世学佛之人皆以他为宗师。

二、憨山德清主要修行悟道经历及宗教体悟

憨山德清一生致力于佛学思想的体悟与修习,为了更加精进佛法,他多次参访游历,上山悟道。憨山游历中寻师问道,不仅增进了佛学造诣,而且拜访了许多当时名盛山林的高僧大师和道外高人,在修佛悟道过程中,憨山的修证层次也不断提高。以下就德清几次重要的修行悟道经历及其在其中产生的宗教体悟。

(一)初探华严,顿悟法界

历史记载,憨山德清初入佛门便开始用心参悟《法华经》,“《法华经》全名为《妙法莲花经》,它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是大乘佛教经典著作之一,由于这部经文译作流畅通达。文字优美,教义圆满,所以读诵《法华经》也就成为中国佛教徒普遍的修行方法。”[4]但由于此经二十八品,全本共八万多字,初修习者如果没有看阅注疏,很难把握其要义,无法体会经文呈现的重要思想。但德清作为一个初入佛门的少年,竟然在短短的四个月就把这部博大精深的经书给参悟透了,他还趁热打铁一口气通贯了内外典籍。十九岁时,德清听讲《华严玄谈》,听至“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1]憨山大师在此修悟中大悟法界圆融无尽的境界,彻悟了玄门、缘起,法界、无碍等多种含义,自此憨山便通晓了一切事物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中,依从一定条件发生变化,以此可以用来解释事物现象产生的原因,而万事万物之间互相圆融,各无障碍。后来憨山发奋努力,尽心参证时,他却恶疾缠身,背部长出一个硕大的毒瘤,憨山跪拜在伽蓝神像面前,在神像面前起誓自己一定会努力念诵《华严经》,以三月为期限,诵通十部,清晨起来,疾病竟然完全康复。而他回忆九十个日日夜夜,一切都恍恍惚惚如在梦中,出行在外,也好像在禅定中一样,竟不见有一人。这种圆融无尽的境界着实令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