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在80年代时已经普遍使用互联网。90年代初,国家开始针对金融业进行专门的互联网体系建设,并且初见成效。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它更偏向于现当代年轻人和微小型企业,旨在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和更好的客户体验,通过互联网技术更好的连接企业与客户,促进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融合[2]。随着全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飞速进步,在国外市场,互联网金融早就开始露出水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于1971年创立了Nasdap系统,预示着互联网金融开始实现,不再仅仅是设想。1995年,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成立了,这是美国3家银行一起合作成立的,这标志着互联网金融进入了新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发展速度不断得到提升[3]。在此之后,互联网金融发展不断加快,目前互联网金融大概可分为六种模式:线上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网上银行、网络证券及互联网保险[4]。虽然国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比较趋于成熟,但依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金融业在80年代时已经普遍使用互联网。90年代初,国家开始针对金融业进行专门的互联网体系建设,并且初见成效。在国家大部分地区,先后投入了本地清算系统、储蓄通存通兑系统、对公业务系统、银行卡自动处理系统等,这些系统的成功运作,使一个拥有多方面管理并能提供多种服务的互联网金融体系开始成型[5]。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走进互联网金融时代。现在,我国互联网金融有了多方面的发展:首先三大运营商得到了央行的作为第三方支付的许可;其次是出现了一些新的小型贷款公司;最后是出现了一些机构,通过现有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帮助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困难,而现在互联网金融也通过自己特有的形式,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形成一定的直接冲击[6]。和国外发展一样,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也不是完美的。
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占据市场越来越大,这种新的大胆组合,碰撞产生了一定的化学效应,让金融业焕然一新。基于web2.0,加快了互联网与金融的化学反应,让很多传统核心业务,比如支付、存贷、理财等,也成为发展的催化剂,对我国互联网生态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7]。在互联网市场占据很大地位的企业们也很快涉足金融市场,目前,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在金融市场占据自己的位置。为了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互联网企业不断自我升华,自我更新,不停发布能使自己更具吸引力的创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阿里巴巴发布的“余额宝”,新浪发布的“微银行”,腾讯发布的“微信5.0”与“财付通”等更是对金融市场发起全面进攻[8]。一些企业不止于提供产品服务,同时向供应方向发展,开始成立小型贷款公司。进军速度非常迅速,创新发展也十分快。在其他企业不断向金融市场进攻的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为了不被时代发展淘汰,也加快了创新的脚步。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加快速度把传统产品放在互联网上,为客户提供线上服务;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通过互联网技术对现有的服务进行更新改良[9]。最近,许多基金公司开始在网上进行产品服务的销售,很多银行及保险公司也开始创立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通过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客户端为客户提供服务,通信运营商也凭借自身的管道优势,积极发展创新,以求在金融市场占据一席之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