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地域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以成都为例 (3)

2、全域旅游的特点 (1)目的地整体性 全域旅游是将整个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不是以景区景点为旅游目的地,是将整个区域内的所有资源利用起来。把


2、全域旅游的特点

(1)目的地整体性

全域旅游是将整个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不是以景区景点为旅游目的地,是将整个区域内的所有资源利用起来。把旅游景区景点、人们的生活场景、社会场景等都作为旅游观赏对象。以旅游业主导,与地域内的其他产业相结合。全域旅游的发展需要资源的融合,各企业的相互配合,政府部门的支持,群众的积极参与。

(2)旅游开发覆盖全面性

在全域旅游下进行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要与空间内其他要素相结合,让空间内的资源合理利用。旅游建设是整体的,结合了区域的各个因素。

(3)旅游体验最大化

旅游者将整个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旅游形式各种各样,可以最大化满足旅游者追求的感受。全域旅游概念下的旅游产品是具有无限可能的,游客完全可以自主安排。让自己的感受最大化。

(4)旅游资源无限制

感受差异性是旅游带来的直观感受。只有差异性,能吸引游客的有形或无形产品就是旅游资源。全域旅游是将整个地域看做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来说毫无限制,只要有吸引力就是旅游资源。

3、全域旅游的形式

(1)景区全域

传统的景区认为其产品仅仅是自然和人文资源,认为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但目前旅游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因此景区应结合全域旅游的概念打造景区全域。

景区产品的创新,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开发主体产品,结合自身和外部的资源,在游客游览的过程中设计合理的空间轴时间轴。例如黄山,传统的旅游景区路线可能只能游览几个山峰,游客想游览的景点不能每个都游览过去。因此可以对游客的旅游需求进行了解,打造个性化的路线可使游客游览到想要玩的地方,实现景区全域。

“旅游+”的模式。“旅游+教育”,景区人员可以利用景区的资源与教育相关部门合作开发科教、游学、研学等旅游形式。

(2)市、县全域

将一个市或一个省看成一个大景区进行规划,以“点、线、面”的旅游空间结构来打造。合理规划市内、县内的交通线路,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充分整合市县旅游资源,促进各旅游要素在全域空间内充分流通。突出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生态观光、国省道沿线养生度假、拓展休闲、旅游景区周边“民宿”等特色,串联起全县特色景区景点。民众们展示当地特色文化,政府建设旅游设施,打造地域旅游形象,实现市、县全域。

(3)国家全域

打造国际形象,吸引外国游客。全面建设全国交通网和信息网,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

(二)全域旅游开展需要的条件

1、市场条件

团队游客,按照指定路线进行游览,模式单一。散客更加的自主安排自己的行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旅游感受,不一定去景点景区。可能只是漫步在陌生街头,可能是与当地居民的一段闲话。以各个景点串联起来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游客的需要了,旅游者对以景点为主的旅游形式所来的地域特色文化体验差。旅游者更加需要的是异地性的体验。

2、社会条件

旅游活动必然存在的一点就是空间的位移,而交通是旅游活动进行位移的工具。近几年来,国家政府十分重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在旅游业发展快的地区,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交通网络。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旅游资讯可以借助第三方平台进行推广,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互动平台进行推广。旅游企业和组织也在不断完善网站建设。并形成了智慧旅游,极大推动了全域旅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