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主要流转方式及其效益分析(2)

7、参考文献16 8致谢17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科技快速发展,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中已经不是罕见的事了。在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大浪潮下


7、参考文献 16

8致谢 17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科技快速发展,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中已经不是罕见的事了。在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大浪潮下,土地规模的限制必然要被打破。农业将来的发展方向能从国外的一些经验中看到,家庭联产承包下的分散经营明显是不适合这种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的。我国各地以及国外已经有许多规模化经营的成功案例。能够提供一些经验。发现国外大多采用规模化经营的方式经营,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农业规模化经营离不开土地的流转。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文旨在了解几种常见的土地流转方式的效益差别,以及在现实中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并

提出解决建议,文章包括了对土地流转的定义,对常见的土地流转进行分类,并且进行了理论上的比较,对他们的常见形式和优缺点进行了阐述,最后,选取了义乌市的两个例子,进行了实际案例的分析,验证了理论中的部分内容,并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前期,通过查阅了一些资料,初步了解了学界对土地流转的讨论,有了概念性的认识,理清调查分析方向,并选定了调查对象。为了更好地了解义乌市目前的土地流转状况以及经营效果,我选取了两个例子来分析调查,并通过对相应负责人的访问了解情况,根据多方了解的信息,按照综合指数法对两种典型流转后的效益进行分析。发现了农民自发的土地流转的巨大潜力,最后提出了该如何解决目前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的一些对策。

2相关研究与相关理论

2.1国内外相关研究

土地问题一直是我们讨论的重点,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资源,国内外学者都有不少研究。国外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派对土地进行的开创性研究。为土地流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又出现了许多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效率探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等方面的研究。而现在,国外又有一些适度集中土地的研究,土地产权登记方面的研究,都是我们发展道路上可以借鉴的经验。

我国在建国初期将土地国有化,并在后来开创性地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当时,无异于是个好办法,而今时今日却限制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于是国内各种关于土地流转及其效益的研究层出不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每家每户分散的经营,生产效率必然不高,而且,工业的进步,劳动力紧缺,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之间权衡,自然都纷纷涌向工业生产,土地出现撂荒,此时,就出现了小范围的土地流转。于是出现了土地流转的相关研究。

首先是关于土地流转规模的研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农村土地流转只有小范围。且都是零碎的,农民之间相互转让,出租,流转率一直不高。1993年农业部调查研究数据显示,上一年农村转包等方式流转土地面积1161万亩,占承包土地总面积的2.9%。截至 2008 年8月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 706.67万,比 2007年增长66%,占农村家庭承包总面积的8.7%,比 2007年提高了3.5% 。一些学者对不同地区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土地流转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

其次是土地流转中的市场不规范问题:一些学者以典型地区为案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各地存在一些流转手续不规范,制度漏洞,产权纠纷等问题,流转的行为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还有一些学者对土地流转的各种创新形式进行分析比较。

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已经较为成熟,各地成功的案例也有许多,但仍旧存在一些制约土地流转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