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2)

我国在2008年至2014年间法定准备金共进行了39次调整,在2008到2011之间年最为频繁,其中在2011年6月20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历史最高为21.5% 。本文将对2


我国在2008年至2014年间法定准备金共进行了39次调整,在2008到2011之间年最为频繁,其中在2011年6月20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历史最高为21.5% 。本文将对2008-2014年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使用的宏观经济背景以及使用的具体操作进行定性分析。同时利用2008-2012年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在2013年之后,在全球宏观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我国步入新经济常态。在这样的时间点上,更需要借鉴历史,灵活地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来发挥货币政策的结构性作用,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  文献回顾

三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有效性理论分析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理论起源

18世纪的英国最早开始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英国私人银行将准备金放于英格兰银行中有利于清算。而世界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规定金融机构必须缴纳一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国家则是美国,1913年《联邦储备法》以及1935年《银行法》都以法律形式规定中央银行可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保管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存款,以作为存款准备金。一开始为了保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央银行的存款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的需要。然而,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它却意外带来了一个“副产品”,就是给予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并最终成为中央银行主要的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威力强,往往会引起经济的剧烈动荡,因此很多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减少甚至弃用使用存款准备金。1984年,我国开始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当时只是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筹措资金的手段。到1988年,我国中央银行革新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使得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逐渐成为我国一项货币政策调控的工具。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传导机制与有效性判定

法定存款准备金具体的传导机制可以表述为:当央行调低(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贷款能力上升(降低)→货币乘数增大(减小)→企业投资规模扩大(缩小)→国家经济繁荣(衰退)。所以当一国想要刺激经济的增长时往往会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全社会的投资与消费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反之,如果一国想要抑制经济过快增长,避免较高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泡沫,则中央银行往往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由于存款机构存在信用创造, 基础货币增量与货币量的增加会有多倍的扩张。所以当基础货币量扩大后,货币存量将成倍数增加,反映基础货币增量与货币存量的增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量被称作货币乘数。它的数学表达式为k=(Rc+1)/(Rd+Re+Rc)。其中Rd代表法定准备金率,Re代表超额准备率,Rc代表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由上面的数学公式可以知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减少会使得货币乘数扩大,也就是说银行吸收存款后可以将更多份额放贷出去,留取较少的准备金,从而使得货币供应量扩张。

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与货币政策目标现之间的传导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中央银行使用货币政策工具使得其发生作用的过程相当复杂。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程序一般是先依照操作工具实现中间目标进而实现最终目标,以此来进行货币政策的操作实践。因此,分析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三目标:操作目标、中间目标以及最终目标的影响即可评价具体实施的效果。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包括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其中衡量货币政策效果的最适合指标是货币供应量,最终目标则包括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当一国为了促进经济繁荣,调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则达成了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进而如果引起经济发展增速则达到最终目标,此时说明货币政策的实施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