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高中教材中关于概率统计知识的研究以及历年高考中概率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高考中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同
通过高中教材中关于概率统计知识的研究以及历年高考中概率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高考中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同时加强学生运用知识于生活的能力,不仅会做题,还能将概率统计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用此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生活的理念,从而达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指导于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理念。学生通过结合具体事例,加强对概率的基本性质和一些数学模型的理解,加深对各种概率名称的理解,能计算较为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通过对概率统计问题的研究,加强学生对比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学模型思想、正难则反思想的运用。
1. 高中数学概率统计的基础介绍
1.1. 概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源自于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而概率统计就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用于解决客观世界中的实际生产、生活问题。概率与统计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机会与风险的大小概率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机会与风险,人们会偏向于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这时候就需要通过概率对机会或风险进行分析,我们称之为概率分析。概率分析通过找出问题解决方案的不确定性(主观上无法控制)因素,分析其环境状况和对方案的敏感程度;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包括相应问题解决方案的损耗,在不同情况下能够获得的利润以及各种不确定因素发生的概率,计算各种风险情况下的经济效果,据此作出合理的判断。
1.1.2. 分类统计以及各类统计图表
在做出判断之前,我们需要对相应的信息资料进行收集,为了简化收集的信息资料,我们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并对其进行简单的统计。而在对信息进行统计时,为了使信息更加直观的呈现,我们一般以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形式将其进行呈现。例如,我国为了体现历年来的GDP增涨趋势时,会将历年的GDP以条形统计图的形式记录,从而对其增涨趋势有直观的体现;若是为了体现各省市GDP所占比例时,会将GDP数据以扇形统计图的形式记录,从而对各省市所占比例有直观的体现;若是为了明确表示各领域的GDP产量,一般以表格的形式将其记录。
1.2. 概率中相应概念、定义的介绍
1.2.1. 概率的引入
概率是以研究随机现象为基础的,所以要了解随机现象的两个特征:(1).结果的随机性,重复某个相同的实验,其结果有多种不同的现象,且在实验前无法预测发生哪一种现象,称其结果具有随机性;(2).频率的稳定性,大量重复某一实验,会发现各种结果发生的频率在某个常数附近进行微小的波动,切越来越趋向于该常数,称之为频率的稳定性。
1.2.2. 概率的定义
我们一般对概率的定义方法有两种,一种为理论定义,一种为实验定义。
理论定义:如果一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n个,即此实验由n个基本事件组成,且每一个结果发生的概率相同,那么设一个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为 ;如果事件A包含的结果有m个,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P(A)= 。实验定义: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个实验时,事件A发生的频率 总是接近于某个常数,在它附近摆动,这时我们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为P(A)。
1.2.3. 概率与频率的关系
在初次接触概率时,概率与频率的关系容易混淆,因为其一个是抽象的理论
概念,一个是实际的测量概念,两者非常接近但又有差别。因此我们在区分时主要通过以下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