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感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在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感逐渐弱化的原因、认同感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研究中,国内学者认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并受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影响


关于文化认同感的研究一向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

在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感逐渐弱化的原因、认同感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研究中,国内学者认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并受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影响,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有了很大程度进步;另一方面受外来文化冲击负面影响,其自身核心价值和主流文化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黄淑萍(2015)认为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和深入,文化也随着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互动交往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在这种长期的频繁的文化交流下,文化差异性逐渐减退,趋同性逐渐变强 。韦艳(2014)提出政府在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上,相关制度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少数民族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利用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人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需求。

黄秋燕(2013)提出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重大节日有了解,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字毫无掌握;冀云和李进伟(2016)的调查显示,居住在农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认同问卷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少数民族大学生。

赵丹和刘一(2015)提出,要尊重和鼓励文化多样性与一体化的统一发展,在接受社会主流文化的前提下保留各民族文化特点,避免民族文化演变为极端宗教主义。孙杰远和刘远杰(2012)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在学校教育中,应该选择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特性的教育内容,同时要重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因为教育产生并融合于民族成员的成长环境, 植根于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 。

外文文献中关于文化认同感的研究多是大视角下的文化认同研究,如文化认同与全球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视角下的跨文化等,较少关于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认同研究。伊藤清司(1993)在对火把节的研究中将火把节起源的传说大体分为征服、反抗和祭祀三类。其中征服类再分为消灭害虫和征服恶魔;反抗类细分为反抗天上权势和反抗人世权势;而祭祀类则为祭祀神灵和追悼死者两种。

马来西亚学者Saran Kaur Gill认为语言政策与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高等教育背景下,高等学校的文化与教育语言的选择、实施在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

在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众多研究中,学者们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且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但这些研究中更多的是从经济层面和政治层面进行分析,也有学者在其他多个层面进行了论述,如文化教育、语言政策等,但提及较少且说法不一。因此本文除了在经济、政治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外,还将从文化层面进行论述,尤其是教育和新媒体这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管弦,成长环境对高校女生主观幸福感之影响的调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9):102-104

【2】陈胜男,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J],人文高地,154-156.

【3】郭国祥 郭曙岩,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桂海论丛,2006,22(1):88-91.

【4】冀云 李进伟,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调查,[J],民族论坛,2016,7:98-100.

【5】方丹丹,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2-6.

【6】黄秋燕,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状况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J],今日中国论坛,2013,1:99-100.

【7】赵惠 牟少华,论云南楚雄彝族火把节的民俗意义及文化价值,[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22(12):164-166.

【8】李玉军,云南彝族火文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