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乡镇五保户赋能以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温水镇为例(2)

6.4引入第三方社工机构,弥补政府不足。12 7、总结及反思12 7.1总结12 7.2反思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附录一:15 附录二:17 附录三18   绪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


6.4引入第三方社工机构,弥补政府不足。 12

7、总结及反思 12

7.1总结 12

7.2反思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一: 15

附录二: 17

附录三 18

绪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的建设逐步完成并进入了决定性胜利的重要时期。但要想使小康不再是部分人的小康、而是全民族的小康,解决农村脱贫成为了全民族共同进入小康社会的关键。而在农村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五保户)就成为了中国奔向小康的一块绊脚石。所以解决乡镇五保户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使其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是中国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一步。但就目前来看,乡镇五保户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离小康相去甚远,部分地区在五保户帮扶方甚至出现乱像、一些干部在想办法提高五保户的生活质量的时候将问题简单化只知道给钱更可怕的是在五保户的认定标准上出现有关系就能享受的暗箱操作的现象,使国家用于补贴和帮助穷困人群的大量资源流失,真正需要的人没有得到,好吃懒做的人却享清福。并没有提升五保户的能力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五保户的生存权力和尊严的无视。而绝大多数的地区虽然在物质层面上为五保户提供了基本甚至较高的生活保障,但大多数都忽略了五保户的非物质需求层面的保障。而一个缺少了精神生活的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所以本次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全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以寻找出更有针对性和高效性的解决方法和方式,试图探讨出一种从政府角度和职能中独立出来的第三方视角和角色、即社工机构或非政府组织来解决五保户的非物质需求保障的方式,弥补政府在五保户保障制度中的软肋和不足,助力中国全民族一同进入小康社会、享受幸福生活!

1、研究意义

只有通过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乡镇五保户的特殊生存环境以及导致其成为特殊群体的根本原因和根本需求、物质和非物质需求才能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改变以往的单纯物质帮扶方式,引导五保户自我发现和深度剖析自身问题,积极主动求变增强自身社会生存能力,丰富其精神生活和社会存在感以及家庭归属感,让五保户不管是在物质生活还是精神需求层面上都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而终极目标在于激发五保户自助潜能、未雨绸缪增强储蓄和风险抵挡能力,助力中国全民族一同进入小康社会、享受幸福生活!

2、理论架构

2.1赋能理论

    赋能理论也被理解为“赋权”“增权”或者是“增能”早期大多数的理解多为“赋权”更多的是强调一种权力的增加。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该理论的解释和理解也在不断的丰富,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对于赋能理论的解释也有所不同。在护理工作中研究者更习惯将其定义为一种社会性的过程,是识别、促进及提高人们应对需要及解决其本身问题的能力,并且动员所需要的资源,使人自觉控制生活 。赋能理论同时也广泛应用于管理学当中。

2.2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这种信心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变量,是行为的决定因素。自我效能与赋能密切相关,甚至有研究者认为自我效能是赋能理论的核心,只有改变的想法还不够,还需要有改变的决心与信心,这决定了五保户赋能是否可以达到的预期效果 。不同学者对其描述不同,如健康目标、克服无力感、自信、信心等都是强调自我效能的重要性。

2.3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