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模型的选择与介绍18 5.2 变量设置与数据提取19 5.3 单位根检验19 5.4 模型滞后阶数的确定19 5.5 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20 5.6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21 5.7 脉冲响
5.1 模型的选择与介绍 18
5.2 变量设置与数据提取 19
5.3 单位根检验 19
5.4 模型滞后阶数的确定 19
5.5 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20
5.6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21
5.7 脉冲响应函数检验 22
5.8 协整检验 22
5.9 本章小结 23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23
6.1 研究结论 23
6.2 政策建议 24
参考文献 26
附录 样本数据 28
致谢 29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供应链金融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首次提出后,作为一种金融服务活跃在资本市场中,传统的运作模式是通过商业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当企业发展过程中有融资难的问题时,银行通过协调和分配资金流,帮助企业提供快速、有效、可靠的融资方案并将风险控制在最低。在解决企业问题时,银行通过和整个供应链企业合作也获得了高端客户的新渠道,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但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在授信环节一直面临潜在风险,如自身没有上下游企业的交易信息,为了减少风险,银行不得不依托核心企业的合作来完成,但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交易成本的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受到重重困难。
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运作模式发生了改变,由线下转变成线上,所有和银行往来的资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企业不需要跑银行,而银行也不需要花费等待企业邮寄资料的时间,而是通过系统直接传送。
近年来,在我国电商交易市场呈现几何增长的背景下,电商企业不再仅仅局限于以信息服务为主的原始获利模式,而是进入供应链金融领域,以实现拓展价值创造空间。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的监测数据,阿里巴巴2017上半年在中国B2B电子商务平台市场份额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高达37%。阿里巴巴作为我国市场份额最大的电商平台,依靠云技术、大数据等技术优势,率先进入供应链金融领域。2007年,阿里巴巴与建行、工行相互合作,共同推出贷款产品,由阿里负责收集中小电商的信用数据并提供给银行,而银行根据信用数据的真实性发放贷款。但在2010年和2011年,浙江阿里小贷和重庆阿里小贷的相继成立后,阿里放弃了与银行的合作,作为平台型供应链金融主要为阿里B2B业务、淘宝、天猫上的全国各地电商企业发放贷款。
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阐述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
虽然我国有供应链金融这个概念,但理论研究并没有跟上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理论界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传统供应链金融方面,对电商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流程描述很少。本文尝试对该运作模式进行定义,丰富电商平台线上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的理论基础。
(2)对电商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进行实证研究
很多文献都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描述,本文将在总结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对比、分析,再结合实证研究,说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以期丰富电商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的研究。
1.2.2 现实意义
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公司突破了传统模式,选择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市场。供应链金融模式与电子商务平台的结合,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手段,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也降低了融资成本。即便是中小企业,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直接地获得资金需求。当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再被自有资金限制时,可以在更广泛、更长远的方向上发展。同时,也响应国家为了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