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业板IPO抑价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3)

Koh Thakor(1992)对Tinic的理论进行了完善。在理论中提出虽然投诉风险对于IPO抑价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每一只新股都会受到投诉风险的威胁,发行人和


Koh & Walter(1989)研究表明,在新加坡市场中,不完全掌握信息的投资者中签率加权值只有1%,但是却能从27%的IPO抑价率中得到补偿,该研究很好的印证了Rock的理论。

2、信息对称理论

(1)避免诉讼理论

在信息对称的大环境下,投资者可以全面地收集到各种信息,因此对于招股说明书中的不实或者有意隐瞒的信息,投资者可以提起相关的诉讼要求赔偿。Tinic(1988)提出美国的证券法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很严格,所以发行人和承销商为了规避起诉风险,采取降低IPO定价的方式平息投资者的“怒火”,从而引发IPO抑价问题。

随后,Hughes & Thakor(1992)对Tinic的理论进行了完善。在理论中提出虽然投诉风险对于IPO抑价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每一只新股都会受到投诉风险的威胁,发行人和承销商会进行权衡,使得IPO抑价幅度保持在一个相对均衡的水平上。

(2)防止股权分散假说

Booth & Chua(1996)和Brennan & Franks(1997)提出,在信息对称时代始终不乏恶意竞争者,上市公司为了确保自身的控制权和所有权,避免被一些竞争者蓄意收购或被少数机构集中控股,会采取降低IPO发行价格的方式,用来吸引更多的中小投资者,分散公司的控股权,确保自身的地位。但不利之处在于这样会导致IPO抑价水平较高。

(3)声誉假说

   声誉的好坏可以说就是信息对称的一种体现,投资者会根据声誉选择承销商。Beatty and Ritter(1986)、Carter and Manaster (1990)就在Baron的研究基础上指出,承销商会通过优质IPO定价的选择权和转嫁劣质IPO定价的方式,“嫁祸”同行,从而使得承销商的声誉与IPO抑价呈反比。但是这一理论在2002年Carter等人的研究中被推翻,表示从1990年之后,声誉对于承销商的影响已经不再明显。

3、投资者情绪及行为理论研究

(1)从众假说

从众行为不仅是中国人的一个通病,似乎也是世界人民的一个共性。Welch(1992)就从投资者的心理层面研究了投资者行为对IPO抑价的影响。对任何投资者而言,投资都不是一个瞬时行为,总是要经历信息收集、交换、比较、再做决定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时间段里,先期获得信息的投资者的行为会对后期投资者产生标杆效应,所以在发行定价上发行人和承销商就利用了投资者的这种心理,通过降低发行价格的方式,让先期获得信息的投资者带动后期投资者投资,这种从众似的购买会引发“羊群效应”,助推IPO抑价的走高。Amihud等人(2003)也进行了研究,赞同Welch的研究,认为在新股认购中存在着“冰火两重天”的景象,而这主要的根源来自于投资者的从众心理。

  (2)投资者情绪理论(Investor Sentiment)

在Welch从行为金融学领域开始研究后,后续也有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Miller就在1997年提出了投资者情绪理论,他的理论认为投资者对IPO具有比其他股票更加浓厚的兴趣,再加上比较利好的消息,对新股的认购会比较火爆,从而抬高了新股的价格,导致收盘价远高于发行价。Baker & Stein(2004)则将这种情绪具体到以上市首日换手率来衡量,研究发现情绪波动越大,IPO抑价水平越高。

Ljungqvist(2006)对投资者的乐观情绪深入研究后,发现其具有向下倾斜的属性,这就需要发行人和承销商在发行时抓住投资者的兴奋期获取最大程度的利益,而在发行时发行人往往会要求一定期间的禁售期,为了防止上市后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IPO抑价就相当于是对投资者配合销售策略的一种利益补偿。且发行市场投资者兴致越高昂,IPO抑价程度就越高。Cook (2003)和Dorn(2009)对Ljungqvist的理论进行了证实。D Du & O Hu(2015) 研究了投资者情绪的横截面定价能力,发现在宏观经济公告日投资者情绪并没有影响到平均超额收益,而之前情绪研究(Baker & Wurgler,2006)发现情绪和平均超额收益在非宏观经济公告日有显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