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业板IPO抑价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4)

(3)投机泡沫理论 Tinic(1988)nbsp; 我国对于IPO抑价的研究虽然不及国外开始的早,但很多研究更接“地气”,是依据我国当时的市场现状着手研究的。


(3)投机泡沫理论

Tinic(1988)& Ritter(1991)主要研究了投资者情绪和行为引发IPO抑价之后的最终结果。该研究认为投资者的投机会导致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失衡,投资者在二级市场的大量投机让新股的价格越来越高,偏离其内在的价值,最终市场会重新进行定价,让新股回归其内在价值,投机泡沫也随之破裂。

(二)国内关于IPO抑价的研究

   我国对于IPO抑价的研究虽然不及国外开始的早,但很多研究更接“地气”,是依据我国当时的市场现状着手研究的。

1、制度性抑价

自股票市场成立以来,我国发行新股的制度也在不断变迁之中,制度的改变对于IPO抑价的影响也引起了学者的研究兴趣。韩立岩、伍燕然(2007)率先发起了市盈率管制对IPO 抑价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市盈率管制不是导致高抑价的原因。

熊维勤等(2007),田利辉(2010)继续对制度性抑价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级市场的管制性政策对二级市场的交易产生了特定的风险,说明制度对于IPO抑价是有影响的。

邵新建与巫和懋(2009)研究发现,我国的承销商在新股发行上其实并不具备分配权和选择权,发行价格的设定主要是由核准制决定,也间接说明承销商声誉对于IPO抑价其实并没有关联,更多的是投资者主观的投资心理更加偏好信誉高的承销商。

2、投资者类型与投资行为

投资者可分为大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中小投资者的个别行为几乎不会对市场产生什么影响,但是大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很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的震动。我国的大机构投资者数量不多,所以郭敏和杨桄(2009)的研究中认为这些大机构投资者会通过串通联合的方式压低报价,以获得抑价带来的巨大超额收益。曹巧麟,李十六等(2010)对截止至2010年的创业板的创投机构进行了实证研究,意外发现创投机构的认证作用其实很微弱,对IPO抑价起不了影响,但是创投机构的性质以及它所支持的企业的规模会对IPO抑价率产生显著影响。为了以后创业板市场更好的发展,创投机构的认证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除了投资者本身的强弱之外,大公司内部的投资者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对IPO是否会产生影响也受到了关注。蒋雪琴 (2011)的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并不是影响因素,但在研究中选取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进行研究时,发现股权制衡度对新股抑价有正面影响。

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情绪和行为对于IPO抑价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蒋庆欣(2010)就以创业板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成立以来上市的100支股票进行研究,发现投资者的情绪能很好的解释我国创业板抑价问题。蒋葵,向秀红(2010)和芮卫(2011)分别基于创业板股票的实证研究和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对IPO抑价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投资者的从众心理和投机行为对抑价现象有显著的影响,我国的投资者缺乏理性的投资观念和评判风险的能力,因此需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加以引导,避免盲目投机掉入风险大坑。

而对于投资者情绪产生的剖析,黄俊、陈信元(2013)在研究中从媒体的视角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媒体作为一个宣传媒介对于新股发行信息的报道会使投资者的情绪产生比较大的波动,报道的越多,引起的关注也就越多,不自觉地提高了新股的热度,提高了抑价率。

3、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

2005年我国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刘煜辉和熊鹏(2005)就对股权分置改革背景下的IPO进行了考察,证实了在改革的过程中因为旧去新未来,市场稳定机制尚未建立,投资者的行为出现了一些异化,造成了IPO抑价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