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文献综述

少数民族大学生遭遇的社会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文化适应问题;学习适应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就业心态问题;职业适应问题。


1概念界定

1.1少数民族大学生

随着内地各大高校开始面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进行招生,原本在自己民族生活和学习的学生为了能够体验不同的生活环境,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了学习和接触更多丰富精彩的文化,他们来到了内地各个学校读书。离开原来熟悉的环境,然后来到陌生的环境,由于生活、学习、思维方式等不同而面临着适应难的问题。

1.2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即Social adaption,是由学者赫伯特·斯宾塞最早界定和提出的概念。社会适应指的是一个人因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随之调整与改变,以为了适应相应的社会环境的整个过程。社会适应是个体获得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的前提,故个体的社会适应程度直接关系到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生存及发展。人们会根据自己在社会环境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采取相应方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具体行为,从而完成自身与社会环境的融合和适应。“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各自的风俗、法律及社会制度等的控制使自己与社会相适应。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当遇到冲突或挫折时,往往通过文饰作用、认同作用、代替作用、投射作用、压抑作用和反向作用等,使个人与社会取得良好的适应。长期社会适应不良的个体,由于其观念及行为不能为他人所接受,与社会相隔离,久之会产生精神病态。”[3]

2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的各类社会适应问题综述

同数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不同,目前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激烈的市场化求职机制,用人单位更多的是用市场化的标准来选择自己所需的人才。数年来,我国各大高校推行扩招政策,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的同时,原来的精英化大学教育逐渐转化为更普及的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也从传统意义上的精英人才转化为普遍化的人才。[1]而今的大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天之骄子,而是必须准备充分应对市场化竞争及选聘规则的普通求职者,是缺少社会工作阅历和工作历练的职场新鲜人,只能以普通职员的身份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但是在实际的毕业招聘会或者社会招聘会中,很多大学生仍然没有人情竞争激烈的残酷市场化规则意味着什么,仍然保持着自己是“高级人才”的惯性思维,用在学校的封闭环境里养成的惯性思维去考量在应聘中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就业心态和工作心态以及应对现实生活的心态都显得充满稚气,缺乏成熟的思维和应对各种变故的准备,在遇到问题时,很难成熟理智地去对待,做出正确客观的反应。这大抵是大学生出现社会适应问题的根源。由于地域差异、文化习俗差异和知识架构差异,这些问题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反映得会更集中与严重。

2.1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相关研究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小生活在自己非常熟悉的环境中突然转移到另外一个相对于陌生的环境时,由此面临各种各样的文化差异,往往会变得不知所措,时常感到焦虑和困惑。

当由个体组成的不同文化群体聚在一起时,他们之间会有不断地接触,因为每一个体对于看待事物或问题的角度以及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文化适应现象就会产生,那产生文化适应的前提是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在文化相互碰撞时产生了一定的冲突。

3、文化适应

国内学者王亚鹏、万明刚指出文化适应是指个体从原文化环境进入异文化环境后产生的行为变迁和适应过程,是一种他文化适应或外文化适应。心理学的文化适应关注的是个体对于新文化环境的态度、习俗和心理变化以及新文化的最终适应,最后在原文化与新文化中作出一种有意识有倾向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