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参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机制探析以苏州昆曲为例(3)

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有3个:1.辨析社区参与旅游的两种概念,为社区参与非遗这一旅游资源的进一步保护与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2.探索如何在社区参与非


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有3个:1.辨析社区参与旅游的两种概念,为社区参与非遗这一旅游资源的进一步保护与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2.探索如何在社区参与非遗这一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研究和实践中抓住其内核,主要包括两方面:(1)如何使社区居民在已有的旅游意识之上认识到自己的公民身份,提高自己的公民意识,从而实现非遗保护与开发的高效参与。(2)在参与昆曲的保护与开发中社区是如何更好的发展自身的[1]。3.明确社区居民参与昆曲保护中居民和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昆曲这一独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社区参与的作用以及昆曲保护如何体现社区价值。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2点:1.对社区参与视角下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机制的探究,有利于我们了解昆曲在社区的传播途径与方式,从而提高昆曲保护与开发的实际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昆曲。2.研究社区参与昆曲保护与开发,有利于昆曲在普通居民间的普及,增强昆曲旅游目的地苏州的文化氛围,从而提高文化这一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

一  社区参与简述

社区参与(community participation)是指社区居民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参加社区活动或事物的过程,它的主体主要是社区里的居民,客体是社区中的各类事物。与指涉较为宽泛和松散的“大众参与”、“群众参与”、“社会参与”、“公民参与”等概念不同,它作为西方国家政治文明发展的结晶,其参与主体具有较为严格的范围和尺度[1]。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简称社区旅游,是指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活动中,充分思考社区的意见和要求,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社区的全面发展[1]。社区参与最开始应用于旅游规划当中,之后逐步深化到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而对社区参与下旅游发展的研讨角度也逐步拓宽,研究视角出现跨学科的多元化趋势,由最初单一的政治学转向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16]。

受国际上盛行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影响,国内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这一主题,试图从旅游和目的地社区之间的关系中寻找旅游发展的新途径。1998年,唐顺铁肯定了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可行路径。2000年,刘纬华认为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种重要机制。2001年,黎洁,赵西萍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在中国的应用提出了质疑。2002年,刘纬华在多学科综合研讨的指导下,提出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范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