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MSP/OLS苏州夜间灯光数据的城市扩张时空特征研究(2)

利用 DMSP/OLS灯光数据进行城市扩展研究,首先需要确定提取城镇区域的阈值,从而才能对城镇区域进行提取。Croft[15]在20世纪70年代末首次提出了可以依据


利用 DMSP/OLS灯光数据进行城市扩展研究,首先需要确定提取城镇区域的阈值,从而才能对城镇区域进行提取。Croft[15]在20世纪70年代末首次提出了可以依据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来提取城市区域。至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展开了利用灯光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域的研究。然而,由于局部非人口密集区单体夜光“亮点”的影响,DMSP/OLS所探测到的反映人类活动的灯光分布范围往往会大于实际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大一部分学者就把目光转移到了灯光数据的阈值设定上,他们认为必然存在一个阈值,使得提取出的灯光区域范围与实际城市建成区范围一致或接近[16]。

苏州市作为江苏省长江经济带以及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扩张特征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将基于 DMSP/OLS 夜间灯光数据,采用二分阈值法提取苏州市 1996-2010 年的城镇地域边界,反演十几年来苏州市城市地域扩张的时空进程,并对该城市十几年来地域扩张方向、空间格局以及扩张模式三个方面的时空规律开展应用与评价研究。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区概况

苏州市(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02′之间)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是江苏省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5年底,苏州市下辖5个市辖区(姑苏区、高新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工业园区)、代管4个县级市(张家港、常熟、昆山、太仓),如图1所示。全市土地面积约为8488.42km2。全市地势低平,海拔4米左右,其中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4.8%,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7%。截至2017年底,苏州市常住人口约1068.4万,地区生产总值 17319.51亿人民币。

图1  苏州市行政区划图

2.2 数据来源

(1)灯光数据:本研究所用数据主要为DMSP/OLS(Version4)非辐射定标的夜间灯光影像数据集。该数据集来源于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下属的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ational Geophysical Data Center,NGDC)。现有的影像数据集包括由6个不同的DMSP卫星F10(1992-1994)、F12(1994-1999)、F14(1997-2003)、F15(2000-2007)、F16(2004-2009)、F18(2010-2013)获取的来自1992-2013年共34期影像,所有影像均可在NGDC的网站(http://ngdc.noaa.gov/eog/dmsp/downloadV4composites.html)下载。每期DMSP/OLS(Version4)非辐射定标的夜间灯光影像数据集包括3种全年平均影像:平均灯光影像、无云观测频数影像和稳定灯光影像。本研究采用的是稳定灯光影像,它所表示的是夜间平均灯光强度的年度栅格影像,该影像包括城市、乡镇的灯光及其他场所的持久光源。此外,该图像还是去除了月光云、光火及油气燃烧等偶然噪声的影响[14],最后对全年 VNIR 通道灰度值直接平均化所得到的。

该影像的参考系为WGS-84坐标系,获取幅宽为3000km,空间分辨率为30弧秒。影像的覆盖范围为经度-180°~180°,纬度-65°~75°,基本覆盖了全球存在人类活动的所有区域。该影像的像元DN值所代表的是平均灯光强度,其数值范围为0-63。无灯光区域的影像像元DN值为0,而饱和灯光区域的灰度值则为63。像元DN值越大表示该区域的灯光强度值也越大。针对以上数据的特点,本研究分别选择了F121996、F142000、F152005、F182010这4期DMSP/OLS灯光数据作为源数据,并将4期全球DMSP/OLS数据用苏州市行政边界进行掩膜提取,利用得到的4期苏州市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如图2所示)开展对苏州市城市扩张状况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