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主要是运用直观教具和教材使幼儿在其中进行抽象感知,再从抽象感知活动转变成内心思考,同时运用语言影响思考,进而激发幼儿对数
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主要是运用直观教具和教材使幼儿在其中进行抽象感知,再从抽象感知活动转变成内心思考,同时运用语言影响思考,进而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好奇心理的教学过程。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但是由于许多方面的原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其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大班数学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教学目标缺乏全面性
数学教学目标为教学过程制定了方向,只有确立了教学活动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幼儿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要学到什么样的活动经验,这些都需要制定教学目标。[3]
目前,大多数老师的目标仅仅是让幼儿学会知识,幼儿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些硬塞给自己的东西。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幼儿失去了主动性。
数学教学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培养幼儿的思维也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只有学习知识这个方面,忽视了幼儿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思维的训练,应该引导幼儿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让其死记硬背。比如用道具直观的让幼儿感受到6和4的大小,然后让他们想想还有其他的形式是否可以证明6比4大。
【案例1】教师在进行“ 7以内数的比较 ”教学活动时。教师举例子说4跟6,哪个大?幼儿会直接回答6比4大,然后教师直接说:“记好了6比4大,来跟我读6比4大。”之后其他数的比较都是这样教的。通过了解本节课K教师的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 .知道7以内数的多少比较;2.可以正确书写7以内数的大小关系 。
从案例中可以发现,大多数教学活动中主要以学习知识为目标,因此,其教学目标就缺乏了全面性,幼儿面对枯燥的知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由于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导致缺少了思考过程,幼儿的逻辑思维得不到发展,同时也会让幼儿对数学产生厌恶情绪。也忽视了幼儿情感和操作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培养,幼儿虽然学会了部分的知识技能,但是他们得不到全面的培养与发展,所以,数学教学目标必须要有扩展性和全面性。
(二)教学内容与幼儿心理特征不符
通过观察发现大班的数学教学内容严重不符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本来大班数学的主要知识性内容为1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发现并不是这样。学校还要求大班幼儿园教师教幼儿背诵乘法口诀,学习四则运算,经常上数学计算课。每天孩子都在与数学题战斗,文化知识是学习的主要对象,甚至有时晚上还会布置作业等等。《幼儿园教育纲要》[4](以后简称《纲要》)中对学习内容的规定是符合这个年龄段幼儿思维发展水平的,强行学习难度更高的知识,只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发展,让他们觉得数学很难,数学无聊之类的,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如今,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的孩子在这里学会了多少知识作为家长们对幼儿园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其他的很少考虑。学校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就会做出不理智的行动,而造成学校不理智的原因是教师在教授了幼儿一些“超前”的知识后,发现幼儿虽然学习起来有点困难,但是勉强能够接受。这些现象不难发现学校以及教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他们的认知能力、认知水平等特点认识不足,这样做只是拔苗助长,导致教学内容与幼儿心理发展特征不符,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不科学
数学教学的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儿童更加容易的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但是通过观察J幼儿园发现,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只会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怕麻烦,且几套教具经常反复使用。通常教师只是一味地用语言陈述,然后,老师操作和示范相关材料,幼儿只能在下边听,很少有机会亲自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