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2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周边绩效的研究,已有诸多学者对周边绩效的概念、独立性、维度、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1周边绩效的界定
Borman和Motowidlo在1993年首先正式提出了周边绩效(ContextualPerformance也称为关系绩效、情景绩效)的概念。他们提出将工作绩效划分为两个维度——任务绩效(TaskPerformance)和周边绩效。任务绩效包括在工作说明书的正式描述之内,其主要是指与工作本身相关的绩效,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等。周边绩效是指一种心理和社会关系的人际和意志行为[3],其有助于工作总绩效的完成。周边绩效能够改善组织的工作环境、促进同事之间的交流,并且能够使个人、团队和组织更一致、更有效地推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1.2、周边绩效的维度
自从周边绩效的概念被提出以来,西方学术界进行了大量关于周边绩效维度划分方面的研究,但鉴于学者们对其研究方向的差异性,至今未就其产生一致的定论,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差异化的维度观点,如下五维结构、二维结构和三维结构的观点最为典型。
Borman和Motowidlo(1993)[4]将周边绩效划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积极执行工作外的活动;第二,对工作付出更多的热情和超常规的努力;第三,与同事团结互助;第四,即便自己在不方便的状况下也坚持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第五,积极认可、协助并且捍卫组织的目标。
VanScotter和Motowidlo(1996)[5]对周边绩效的二维结构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周边绩效分为工作奉献(JobDedication)和人际促进(InterpersonalFacilitation)两个维度。工作奉献被定义为“自律行为,包括在工作中自律自制、总是寻求有挑战性的任务、对工作格外的努力以及克服困难并坚持不懈等”。人际促进则由“以人际关系为导向的且能够促进员工、团队和组织共同达到其相应目标的行为”组成,这些行为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增进员工之间的团结互助、为员工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以此项研究为基础,Conway(1999)[6]对管理人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可以分为四个维度,其中任务绩效包括:领导任务绩效(LeadershipTaskPerformance)和技术-行政管理任务绩效(Technical-AdministrativeTaskPerformance);管理人员的周边绩效同样包括:工作奉献和人际促进,同时还对周边绩效两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补充。
Coleman和Borman(2000)[7]采用因素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多维测量法,对先前研究中所提到的27种周边绩效行为进行了归纳和整理,认为周边绩效包括三个方面:人际关系公民绩效(InterpersonalCitizenshipPerformance)、组织公民绩效(OrganizationalCitizenshipPerformance)、工作-任务责任绩效(Job-TaskResponsibilityPerformance)。三个维度分别由利他行为、利组织行为和利工作行为组成。
国内学术界也对周边绩效的维度划分进行了诸多研究,其对周边绩效维度的划分体现了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组织环境,因此国内外学术界对周边绩效维度的研究存在差异之处,国内学术界的观点主要如表2.1所示。
表2.1国内学界对周边绩效维度的划分
研究者及年份 研究对象 周边绩效的维度
樊景立(1997) 管理人员 周边绩效包含五个维度:人际关系融洽、认可组织、责任意识、员工互相协作和维护组织资源[8]。
孙健敏和焦长泉(2002)[9] 管理人员 周边绩效的两个维度:人际关系绩效和个体特质绩效。
蔡永红和林崇德(2003、2004) 教师 周边绩效包含的三个维度:工作贡献、职业道德和助人协作[10]-[11]。
王登峰和崔红(2006)[12] 基层党政领导干部 工作绩效的维度都可以划分为:个人品质和任务指向。
陈亮和杜欣(2007)[13] 教师 周边绩效包括五个方面:认同组织、遵循规章制度、工作热情和责任意识、人际协助、超额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