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相关理念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1.2 相关理念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范围较广,在王文章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3]一书中提出从国际和国内两个不同的视角,系统的讲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理论。首先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独特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等基本特点,覆盖了历史、文化、经济等多重价值。其次,该书中也详细的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并指出了相关的问题,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最后,该书从文化、艺术、世界遗产、人类遗产等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细致的类别区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5个方面。
从古至今对于风筝的研究很少,其中对风筝研究最早的就属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风筝图谱主要有南宋徽宗的《宣和风筝谱》。在建国之后到时期之间,有关风筝的相关资料也寥寥无几。而作为南派风筝,由于突出的哨口音响也吸引了一些学者研究,孙欣《民间玩具》[4]、孙立荣《风筝情忆》[5]、徐艺已《风筝史话》[6]、王福生《南通板鹞风筝及其传承人郭承毅》[7]等专著都有少量提及。也有一些学生将南通板鹞风筝作为论文题材进行研究,有罗军《从南通风筝看民艺功能的综合发挥》从民间角度阐述了南通风筝与地理环境的联系[8];张晓卫《南通板鹞风筝艺术设计探析》从南通板鹞的绘画色彩和图案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9]。对于南通板鹞风筝也有一些电视台专门进行了专访,例如,CCTV制作了一系列“南通风筝”,主要介绍了南通风筝的发展情况。2004年,南通市启动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其中南通板鹞风筝被列为首批江苏省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2007年,南通市被国家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板鹞风筝之乡”。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主要目的是详细了解板鹞风筝并向全国更全面的推广南通板鹞风筝。南通板鹞风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制作有着极高的要求,随着研究进一步的深入,发现南通板鹞风筝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同时加以改进。研究意义是风筝这种古老的娱乐工具已经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中逐渐消失不见,并且从南通板鹞风筝的放飞过程中了解到一个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跟它所处的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特殊的环境产生特殊的文化,因此它的传统手工艺要进行全面保护,开展一些有关南通板鹞风筝制作的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南通板鹞风筝的保护活动中来,培养更多年轻的传统手工艺人,让这项手艺不仅仅局限于老一辈的人。
2 南通板鹞风筝的简介
2.1 中国各区域风筝发展特色分析
风筝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叫法,在南方称“鹞”而北方则称“鸢”,俗称南鹞北鸢。著名的风筝发源地有四处,北京风筝、天津风筝、潍坊风筝、南通风筝。
北京风筝又叫做扎燕风筝,主要是以燕子的造型为主,它们的图案和造型大多采用对称的格局,图案色彩艳丽,看上去比较华贵,主要突出北京处于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沙燕风筝是其代表。北京风筝的造型主要有硬翅、软翅、拍子、长串等几种类型。2008年还作为吉祥物展现给全世界。
天津风筝虽从北京传出,但是跟北京风筝也有不同之处。天津风筝在色彩上比北京风筝更加艳丽,它的制作工艺也比北京风筝更加细腻。天津风筝主要有拍子、硬翅、软翅、串类四种类型,其中主要是以“活鹰眼”最为有名。“活鹰眼”是指风筝的眼睛和翅膀是可以随风上下左右活动,让人感觉风筝是活的。天津风筝可折叠易携带,这也是其它风筝不可比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