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幸福课”的建构(2)

2.心理问题频频生发 在当今21世纪,素质教育不断推行和深入,逐渐得到真正落实,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心理素质。但现在很多孩子并没有像我们想象得那样


2.心理问题频频生发

在当今21世纪,素质教育不断推行和深入,逐渐得到真正落实,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心理素质。但现在很多孩子并没有像我们想象得那样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沉重的学业负担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不但要完成一些没有意义的重复练习,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家长还想着给孩子请家教,上补习班,孩子根本没有“喘气”的机会,因此形成内向、孤僻和逆反的心理也不奇怪。根据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对来自全国76所学校的万余名学生进行了心理检测后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大约为32%。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学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但大部分家长、老师还是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分数上,忽视孩子在自理能力和健康人格方面的发展,致使他们在应该的年纪却没有应有的独立生活能力,对待一件事情被动、消极,遇见问题选择逃避,对新环境的适应也不顺利,情绪波动大,还易走极端等。另一方面,学生与同伴之间、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比较生疏,很多时候,分数、管理成了教育的目的,学生和教师都在为这些目的而努力,导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空闲进行交往,学生在课堂上是没有多少机会与同学进行对话的,一是他们各自忙于听讲、记笔记、做试卷,二是在课堂上教师也不容许学生私自交流。教师总是要告诉学生哪些知识是考试的重点,在课前计划时不会想到留有时间让学生交流,即使真的出现了空闲,也会选择用练习将之补充,或者说让学生自习,总之不能让课堂纪律“乱套”。就师生关系来说,很多时候是根据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来进行互动的,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是在教与学这种角色活动中,师生才有了联系,这种师生关系是没有情感上的联系的,缺乏人际关系的温暖,反而变成了事际关系的交易。

3.精神压力负荷超重

“日常意识把生命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是形式上的、凝固的、僵死的,它属于‘无人称的’社会角色世界;一个部分则是‘个人的’、有感情色彩的,代表着个体不受社会条件影响的‘自己本身’。”[1]幸福的学生是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的统一。角色意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以某些社会观念、规则和学校的常规制度为依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自己形成良好的行为,而个性意识则是在个体的生命中深深根植的一部分,体现出学生能对自己内心需要加以真实的把握,反映了对情感世界最真切的认识。角色自我在人的意识层面一般是由理性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多受角色定位、社会要求、学校规范以及家长期望的影响,最多是出于对美好未来的期盼,父母、老师、社会都在提醒孩子:你应当是一名学生,你应该学习。它不是由学生内在情感所自主引起的,与学生的个性自我是不相适应的,所以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而是会对沉重的学业压力感到痛苦,被巨大的石头压得喘不过气。我认为,学生首先是独立完整的个体,然后才能成为学生,不能让学生的个性被学生的角色自我所吞没,我所期盼的是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幸福,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个性,满足情感世界的需求,将学生这个角色自我个性化、情感化,把它深入到个性层次,从而将学习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像热爱自己一样热爱学习,这样学生的两种自我就将得到统一,角色自我的学习活动也不会给他精神压力和痛苦,反而是一旦离开了学习,生活会有部分变得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