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研究的背景 我国最早有关教育衔接的研究是北京大学的趙慈庚在1959年发布的《大、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此后20年,关于教
1.1 中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研究的背景
我国最早有关教育衔接的研究是北京大学的趙慈庚在1959年发布的《大、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此后20年,关于教育衔接的研究基本是空白。直到80年代,有关学者才陆陆续续开始研究教育衔接的问题,主要研究学科为数学、语文,到现阶段英语课程已成为研究热门。但有关科学课程的研究一直不温不火,最早的研究是1999年王瑜的《小学自然与初中生物的衔接初探》,王瑜从“知识的衔接”“能力培养的衔接”“教法、学法的衔接”“德育的衔接”四个方面去讨论衔接问题,[1]并得到一定的研究成果。浙江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用的教材分别是教科版《科学》和浙教版《科学》。浙江省临海市灵江中学马仙鹤老师首先对浙江区域的中小学科学教学衔接进行探讨。他从多年来的教育经验中提出有关衔接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教材方面衔接问题、教师方面衔接问题、学校衔接方面问题、社会方面衔接问题。从小学教育着手研究,并提出对应的对策,首先要加强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小学学校要注重实验设备的配备,再是加强小学科学知识落实情况的考察。[2]但是研究完全是从小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并提出策略,并未涉及到初中方面。这之后有学者尝试从建构主义探究科学概念教学衔接,也有学者从教材和课标入手,比较初中和小学科学教学材料的差异,并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提出教学衔接策略。[3]
1.2 研究课题的提出
我国的义务教育分为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这种阶段划分造成学生在科学知识学习上的不连贯。这种不连贯会对学生的科学认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进而难以实现教学目标。[4]在这样的情况下,初中教师作为教育的先锋者,应该去思考如何才能弥补这个教学断裂。但教师的力量是薄弱的,为弥补教学断裂,更好的实现街学衔接,我们要加大研究的力量。从学生、教师和家长方面以及科学教学材料去探索教学衔接的难点,为解决难题提出参考性建议。
现阶段的多数研究是从中小学教学的差异展开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中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中小学学生的理解和中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对于中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上存在的差异,郑昕从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教材入手,通过比较发现中小学科学内容上有很大重复性,但在知识的关系上是一个不断提升和拓展的过程。学生理解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身心发展的特征不同。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知识的理解主要靠的是直觉和本能,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来认识和观察周围的事物,缺乏思考和推理。初中阶段的学生会理性分析和思考,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在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外,还能进行一些推理和类比。[5]从学生理解方面延伸出去,学生在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的认知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动机都存在显著差异。初中和小学教学方法的差异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此差异的主体是教师教法,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如果能理解这一差异在教学衔接中的影响,就可通过改善教师教学方法来促进教学衔接。郑昕的调查显示小学科学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教法活泼,课堂提问难度低,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具有成功感;初中科学课堂密度大,相对注重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对集中思维比对发散思维的要求更高。[6]所以笔者认为做好中小学科学教学衔接是一个综合学生学法、教师教法以及课程内容三方面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挑战。
因此在进行中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的现状研究中,要充分认识中小学科学教学的差异,并且将上文三方面联系在一起,综合性的看待这一差异。笔者从中小学学生学习差异中,注意到对科学感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力,学生对科学是否感兴趣是学好科学的关键,它会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再者要注重学生的教学反馈,将学生的教学反馈与教师教学方法选择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是科学课程内容的比较,包括课程标准提及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建议活动,《科学》教材内的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