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评价收入结构文献综述

国内外在银行竞争力的评价方面和收入结构对银行的经营绩效及经营风险研究方面的文献十分丰富,将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和经营风险结合起来看,就构成了评价银行竞争力水平的关键因素


(一)国内外竞争力评价研究

国际主流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有很多种。WEF和IMD根据国家金融业对经济影响程度来衡量一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研究重点是一国银行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偏向国与国之间金融业竞争力的比较和研究。英国的《银行家》等杂志对全球1000多家银行按照一级资本进行排名,反映某家银行的竞争力甚至是某个国家银行的综合实力。标准普尔公司评价方法更加侧重商业银行的商业风险和财务风险因素,但是忽略其他一些比如盈利性、盈利性指标等其他重要因素。穆迪的银行评级分析法评价指标涉及面广,比较全面、系统。

国内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形成,一些学术文章中的对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莫衷一是。焦瑾璞(2002)把商业银行竞争力分为了潜在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等三个方面,构建了评价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刘荣(2002)通过建立动态经营竞争力模型来描述银行的竞争力。他通过分析模型经济含义和系数得到以下结论:商业银行的类型不同,面临的市场竞争程度也是不同的,并且考虑到市场约束的原因,股份制银行的努力程度会更高从而具有更高的竞争力水平。所以,刘荣认为竞争激励决定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相对竞争力,所以作者认为国有银行为了增加竞争力水平从而上市引进好的机制并改进其经营模式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魏春旗和朱枫(2005)从商业银行的内部结构方面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理论诠释,在研究理论上有所创新。但其方法的可操作性不强,仅限于定性的描述而缺少了定量的分析,且没有考虑银行制度和环境等因素。

(二)收入结构研究

国内外学术界在银行的收入结构方面发表了大量文献,基本上围绕收入结构对银行的经营绩效及经营风险两方面来研究。针对收入结构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均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收入结构的调整优化将有利于银行绩效的提髙。Rosie(2003)通过分析欧洲地区银行的数据,认为收入结构的多元化会促进欧洲银行业收益的稳定。张兆杰和汪泓(2009)将全球顶级的商业银行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进行对比,得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提高是银行收益波动性降低的关键。另一种观点是收入结构多元化无益于经营绩效的提高。刘孟飞、张晓岚等(2012)研究了2000-2010年间19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结果表明银行业务多元化与银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黄泽勇(2013)的实证研究则认为银行业务多元化程度对银行盈利能力产生的影响是极其微弱的。国内学者在研究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与银行经营风险的关系时,由于选取对象、研究方法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刘孟飞等学者的研究表明银行风险受非利息收入份额的影响较大,银行风险可以由银行收入的多元化来降低。孙秀峰、从金萍(2014)的研究表明银行的安全性受到银行规模、收入结构、资本充足性等因素的影响。大银行多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则对银行稳定性有不利影响;小银行多元化程度提升则有利于控制经营风险。张雪兰(2011)对中国14家商业银行面板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银行收入结构同经营风险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关联。

综上可知,国内外在银行竞争力的评价方面和收入结构对银行的经营绩效及经营风险研究方面的文献十分丰富,将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和经营风险结合起来看,就构成了评价银行竞争力水平的关键因素,而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更多地反映在其收入结构中。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传统利息业务不再是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的唯一,非利息业务正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收入结构的不断变化对银行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关系到银行的竞争力水平的变化。因此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银行竞争力和收入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