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临终关怀10 3.2.2精神依托11 3.2.3自我实现的本能11 3.3总结11 4宗教影响老年信徒精神生活的途径13 4.1固定的宗教群体活动13 4.2单独的宗教仪式13 4.3超越体
3.2.1 临终关怀 10
3.2.2 精神依托 11
3.2.3 自我实现的本能 11
3.3 总结 11
4 宗教影响老年信徒精神生活的途径 13
4.1 固定的宗教群体活动 13
4.2 单独的宗教仪式 13
4.3 超越体验的宣传 13
4.4 信徒的传播传承 13
5 宗教信仰对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影响 15
5.1 情感需求 16
5.2 娱乐需求 16
5.3 教育需求 16
5.4 人际交往需求 17
5.5 自我实现需求 17
6 思考和建议 18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由联合国的划分标准来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社会。
2016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上升了2.93个百分点,这说明笔者国早已进入老龄社会。
这样的现实国情和人口发展趋势表明,老年人口将是人口中数量庞大的一个群体。老年人的相关需求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必需考虑的重要事项。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观念的变化,家庭结构趋于核心化,家庭在满足老年人精神慰籍方面的作用弱化。
近年来,政府连续发布了如《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服务于养老产业的政策。这代表着社会养老将会逐渐成为近年来的大势。然而以上政策较多关注的是老年人的物质条件、生活环境质量和保障体系等,关于精神生活方面则还没有过多着墨。
而宗教文化是对超越层面的神圣存在的信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各自独特的神圣世界。但这种世界并不是封闭的体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宗教都和世俗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并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其定位和发展方向,以适应芸芸众生的精神和物质需要,维系自身存在。
在全球化加剧融合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宗教的构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但信众和传播范围变多变广,也在逐渐世俗化的进程中更加注重社会价值的体现。
据调查,我国老年宗教信仰者的规模接近3,000万,占老年人总数的17% 左右,且老年宗教信仰者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1]
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央统战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2012年联合印发的《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中指出,重点支持宗教界在养老等公益慈善领域开展非营利活动,从国家角度鼓励宗教在笔者国的公益慈善领域崭露头角。
因此,老年人宗教信仰方面的研究将是对老年人精神生活问题的剖析和深化的重要补充。
1.2 选题意义
了解、分析宗教信仰下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从理论层面丰富了老年问题的研究视角,从微观的内在精神世界分析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状况,促进外界对老年宗教信仰者精神生活的关注和了解。对老年宗教信仰者的解析,也有助于老年保障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保障老年宗教信仰者的精神生活。同时,也从实践层面帮助政府和社会改善老年保障体系的政策及其落实情况,更优化地管理老年群体,解决老年问题。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比较特殊,部分老年人易于衍生出消极意识。尤其对具有宗教信仰的老年人,这种消极更容易是大范围的,更容易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团结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引导老年人健康信仰是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